这一部分的标题是“爱”,派克说,爱是自律的力量来源。
一、爱的定义
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不像我们自以为熟知的爱的定义,确实更有宗教意味。就中文而已,也许“慈”这个字更合适? 标准之一:意识思维的目标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
二、爱的误区
1.
陷入情网
* 浪漫爱情的神话
* 自我界限 以及自我界限崩溃的体验
照此说来,古今中外那些伟大文艺作品的两大主题(爱与自由)之一:“爱情”变成了伪“爱”。实在是难以让人接受。我情愿用“爱情”这个词来代表作者所说的“陷入情网”。“爱情”的盲目、冲动与绚烂,“爱情”那几乎与生俱来的面对理智、理性的颠覆力。难道不是造物主的另外一个精心设计?我不知自己是否体验过真正的爱情,但我还是很佩服和向往那些为“爱情”曾不顾一切的人们。
2.
依赖性
消极性依赖心理的特征之一,是缺乏真正的爱
第一次读这部分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但现在猛然发觉,自己曾经,甚至目前仍然将自己对别人的依赖当作是“爱”。回想少年时暗恋的对象,第一个自己认真追过的女孩子和自己分手的原因,以及现在的老婆。我以为我爱“她”时,主要是因为“她”对我好。我放弃“她”,也是因为她不能明确向我用言语表白对我的 “爱”。说穿来,我只是在追寻被爱的感觉。
又想起一次培训时,同学和导师多次对我直言:“你口口声声以‘爱’为目标,却只求被爱,不肯付出,那能称之为‘爱’吗?”。我当时还一直以为,他们只是不理解我罢了。我那时的看法是:“我所经历过的一切,以及正在经历的一切,背后都蕴藏着那无尽的‘爱’的力量。亲朋好友对我的爱,陌生人对我的爱,以至自然万物对我的爱。我只有开放自己的心灵、才能感受到这爱。只有感受到这爱,我才会因此充满力量,才能去爱别人。”现在回想,这先接受、后给予在自己心目中的顺序,正说明了自己的问题。
先被别人爱,还是先爱别人。本来无所谓顺序,应是浑然一体。一如中医理论中“阴阳”于人体。然而治病,却有人需壮阳,有人需滋阴。因为病人阴阳已经失衡。我,在“爱”与“被爱”的追求之间,也早已失衡。
3.
精神贯注
对没有独立意识的事物(或无视对象的独立意识)倾注时间与精力,因为对象没有独立意识,说到底,这种“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觉
4.
自我牺牲
另外一种只满足自己需要的自虐性的“爱”
其实,他们的潜意识中蕴藏着更多的狠,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
5.
感觉而不是行动
爱是行动、不是空想
其实“成功”也是。阅读这类书籍很容易上瘾,就因为他们满足了我们“自我进步”的空想***,而不用投身艰苦地实际行动。一如我现在,花时间看这本书,整理读书笔记很乐意。却不愿面对琐碎的,日程清单上那些尚未完成的杂事。
三、如何去爱
1. 关注的艺术
* 倾听的五种模式,
* 又回到这句话上“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
2. 死亡的风险
3. 独立的风险
4. 承诺的风险 在耐着性子看派克罗嗦了关于“死亡”、“独立”、“承诺”等等风险之后。我忽然在想,不就是要“尊重事实”、“接受变化”么?还是在《自律》那一章所提过的原则。
5.
冲突的风险 这篇谈了些如何指导或帮助别人的原则,很有用处:必须勤于自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
反省的问题清单
* 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
* 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
* 我发现了问题的结症,还是处于模模糊糊的假想?
* 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
* 他的选择是否可能是正确的,我却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
* 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出自一己之私的目的?
* 还有一点可以加上的:我的表达,是否能让他完整、精确的了解我对这问题的看法?
无论友谊或婚姻家庭,都需要直面冲突和矛盾。我有多少个能毫不犹豫地对我指摘缺点的朋友呢?可惜!很少。好在老婆还在不懈地对我唠叨中…
6.
爱的自律 在这里,派克又说“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了。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7.
爱与独立忽然想起小时候养猫的一次经历。家里的小猫通常我一唤她名字,她就会喵喵地跑过来。那天,她正在窗口出神地看外面往来的汽车。我叫她一声,她答应一声。尾巴摇一摇。我又叫一声,她又回答“喵”,还是只摇摇尾巴。如是三次,就是不肯过来。等到我再叫,她有些不耐烦地回头看了我一眼,用另外一种声调回了一声“ 喵”。又转过头去专心看窗外。我才明白,原来,她忙着呢,不想让我这个主人打扰她。“喵喵”回答了那么多次,算是给我面子了。我知趣地不再骚扰她了。
不管你爱不爱这只小猫,她都有自己独立的主张,何况人呢?
四、爱与心理治疗 称职的心理医生扮演的角色,基本类似于称职的父母的角色。
五、爱的神秘性 看到派克说他儿子的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就在几周前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事情,不由得眼眶也湿润了:那天我在洗手间洗手,忽然忍不住剧烈地咳嗽了几声。我两岁 5个月大的女儿在餐厅听见了。说了声,“哎呀”。就从餐桌边的高椅子上爬下来,跑过走廊,来到我身后。努力地想要拍我的背,一如我们在她咳嗽时所做的那样。
借我书的同事说,这段太罗嗦了。以至于这本书她看到这儿就没有看完。我第一次看时没感觉,第二次看时确实觉得这部分有些罗嗦了,是我被别人的评论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还是因为自己不太认同派克的观点,抑或真的有些罗嗦?虽然派克说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但我倾向于认为:爱是行动,不止是意愿。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32:0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