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史学九章《史学的根本是求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31:30
  • 66

本书封底介绍: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有“人文学之母”的雅号,无论在西方或中国,都有两三千年之久,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遭遇到很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最后现代主义的严重冲击,认为史书与小说没有分别,否定历史求真的可能性。台湾史学教授汪荣祖,通过述论中外古今多位史家及其著作,融入了其置身于后现代史学思潮冲击下的深入思考,探究历史的本质与内涵,梳理史学的发展脉络及趋向,并提出非常鲜明的主张,强调“史学的根本是求真,必须重视过去的时间、空间、变化以及叙事的技巧”。

第一章 吉本及其不朽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吉本认为基督教(使人心堕落)和蛮族是罗马帝国衰亡的两大原因。(10、12)汪认为这是肤浅的政治与道德考量,几乎完全忽略了罗马帝国衰亡的经济因素,对人群心理描述也无学理基础,社会与思想因素也未及深入探讨。(14)《罗马帝国衰亡史》魅力在于叙事史笔引人入胜,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令人痴迷。(3)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英)爱德华?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4月出版

第二章 回顾近代史学之父兰克的史学

重档案。(24)史学家不仅需要优美的文笔来写,而且需要哲学训练来思考。(27)兰克把史学提升到具有科学尊严的地位。(28)历史要写得象过去发生的事一样真实。(29)强调客观与史料。(30)历史语文考证学派,从档案资料重建历史,主鼓励考证风气,开拓近代史学的境界。(67)

第三章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汤因比自比大史家,要写大历史。(41)《历史研究》包揽了二十六个文明的兴衰史,但汤因比所建筑的历史哲学有缺憾,社会科学领域知识不足,特别是文化人类学。(42、43)对中国历史认识的严重不足。(44-49)挑战反应之说解释文明的兴衰:艰难的物质环境才能刺激创造力,而后创造文明;文明的成长尤赖少数优异分子创造力维持。(46、47)一战后,西方出现精神危机,《历史研究》正是对这精神危机挑战的反应。(49)

历史研究(上中下,1163页),(英)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第四章 布罗代尔与法国安娜学派

法国新史学之兴应先归功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哲学家贝尔。涂尔干以社会学阐发人类知识的社会性格,贝尔认为比较综合的解释才是史学。(67)《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分三大编,甲编细述地理环境,论述人文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历史,是理论重心所在;乙编讨论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趋势,是制度结构变迁史;丙编叙述重要政治时间,以西班牙与土耳其两个帝国的和战为主题(71、72)物质生活史大观《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分述三个层次的经济生活,日常物质生活为底层,中层为有计划有体系的经济生活,最上层为资本主义的机制。(74)填补了日常生活世界在历史上的空白。(75)资本主义需要不平等,也必须制造不平等;资本主义若无廉价劳工便无法成长。(78)——当下大陆不也如是?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加龙、曾培耿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出版

第五章 西方史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解与误解

西方学者泛称中国传统史学为“儒家史学”,如他们视两千余年中国帝制为儒教中国。其实,儒家主导做人道理,提出人伦规范与社会秩序,与极权专制并不协调。其实,儒家帝制实赖法家维持,儒家最多只起了制约法家的作用。儒教不论其高贵的价值与人道的效果,一直是传统中国高度极权政权的工具,而非主宰。如果儒家制约不了帝制,又如何主宰史学?(89)

西方史家往往断言,中国传统史学乃儒家道德的工具帝国***更通过史官制度掌控朝代史的撰写,为实际政治服务,并欲达到劝善瘅恶之目的,其结果使中国历史难以信实,无从创作,不能独立成学,没有产生西方素有的史学意识。(89)

西方史家认为中国旧史没有史学观念,并不是说中国人不重视史事的纪录与保存,他们至少都知道中国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强调“国亡史存”的传统,但对他们而言,并不能证明具有历史观念。他们所谓的历史观念,包括对历史真相的执著,历史演变轨迹的呈现,以及对历史的综合与解释。事实上,这些历史观念在西方旧史并不彰显,直至近代才发达;现代西方史家显然将中国传统史学归之於前近代。(90)

西方史家对所谓“儒家史学”的具体批评,不外认为主观的褒贬有违客观;御用史官替政治服务,失之真实;编钞史书无异剪贴簿,枯燥无趣。(91)

一、对褒贬的认识与误解:春秋笔法只是表达伦理意识,并无意歪曲或完全隐藏事实,春秋笔法可说是在保存历史真相的前提下,维护儒家伦理的折衷办法,或如杨联升所谓,史家鼓励道德而不失尊重实录之原则。(93)

二、对史官制度的认识与误解:中国自古就有史官制度,而西方却无此传统,故西方史家觉其异而感到特殊与反感。依他们之见,官修代表官方立场,史官为***所雇用,必具官方的意识型态与偏见,甚且往往有违真实,无从具有个人独立的观点与立场。(94)

还有更严重的说法,澳大利亚的中国通赞讷(W. J. F. Jenner),谓编写前朝之史,为当前以及未来提供朝代兴亡的标准与正确看法,这些历史并非根据前朝的原手档案文献写成,而是由原档案的二手,甚至三手辑录,摘要与总结编写。编写这些正史的史官,主要关注的是为皇朝与官僚体系服务,历史因而成为行政经验的累积,於是当道的官员以及未来的官员,莫不受***精心编造历史的洗脑。另外,编写这些史书的文言文两千年来写作风格几无变化,史书不论那个时代看起来千篇一律,令人觉得历史好像是没有时间的,甚至觉得历史不是过去而是在眼前。中国的官方史学,无论是儒家还是共产党,都在乎正统***的合法性,以及道德裁判为史学的核心,支配褒贬,历史因而扮演了其他文化中宗教经典的角色,而且是定下最后的裁判。此一史学传统使近代中国看不到新事物,并继续向中国人的心灵施暴,故称之谓历史的暴政。(95)——无论是儒家还是共产党,发表在台大历史学报第27期(2001年6月)有此语,此书删节。

官修掌握大量史料,动员***的力量撰写历史;掌握大量的官方文献,并非仅为狭隘的政治利益服务,其理想仍然是要保存历史的真相。史官固然有可能在现实政治与意识型态的压力下曲笔,然而曲笔在中国史学传统里是一种可耻的败笔,视为秽史,所遵奉的是直笔,南史、董狐为了直笔不惜牺牲性命,一般史官未必能做到,但至少传为美谈,尊为典型。直笔虽可招祸,历代仍不断有秉笔直书之史官……西方史家以史官制度而贬低中国史书的真实性,完全忽略了中国史官为了秉笔直书,所表现出来不惜身家性命的烈士性格。(96)

史官虽在官府修史,然为了存真所修不仅可以不让同僚看,甚至可以不让皇帝看。……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於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涂说,真伪杂揉,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97)

然而史不可尽信,并非史无可信。……因知有不可信与不足信者故求信乃史家的天职.(98)

三、对中国传统史书的认识与误解: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儒家史学既旨在为道德服务,其目的在此而不在彼,故有史而无学。没有史学观念的中国史学,只能收集与编排史料,缺少辨别真伪的能力;只知编年,而殊乏综合与解释的技艺,以至於史学意识停留在相当低的层次。(99)

二十四史是史书,绝非原手史料。所谓不读二十四史的说法,乃不当它作原料读也。中国所具备的第一手史料,并不充沛。现代中国学者在西方的影响下,遂欲扩充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100)

以中国传统史籍之浩繁,必有不少只是堆积史料或史实的作品,甚至辗转传钞,错误百出者,然而绝不是中国传统史学的范式。刘知几所标示的才、学、识,才是中国史家遵奉的典范。(103)

第六章 论中央史与地方史的重新整合

在一统的中央史观下只见中国的一致性,二模糊了中国的多样性。……地方史包括某时某地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然须在整体的格局考察,注意中央与地方互动。而国史从地方史入手,基础才稳固。(109)

几千年来,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但在中国浩瀚的正史里,却看不见中国的“乡村文明”,无法了解他们的起居、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也不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112)

公元前221年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也是民族文化上的大融合,已经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融为一体。(114)

第七章 章太炎与现代史学

章太炎一直被认为是国学大师,中国传统学问的殿军,其实章氏更是现代学问的先锋之一。(123)章太炎史学思想与现代史学的三个连接点:历史发展观点、现代信史观点、民族主义史学观点。章氏现代史学之实践:论清开国史《清建国别记》、论清学史,为梁启超钱穆清代学术史立下基本构架。

第八章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梁启超同开一课,观点不同,另撰一书。二书比较。清学史渊源、清中叶之考据学、晚清学术史。

第九章 槐聚说史阐论五篇

(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

史学之体用:历史本质一真实的往事二往事之记录,钱钟书说史乃后者。载笔之体(史书)、载笔之真、载笔之用。论历史阐释之循环:个别史事与整个历史趋势循环;古今循环,避免以古惑今以今强古;史实与理论循环,史实修正理论,理论照亮史实。(196)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文史之分合:近亲远邻。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

余论:重申历史学的本质

近一二十年来,史学在后现代理论的挑战下,对历史求真失去了信心。求真原是历史的根本,若根本尽失,史学尚存几何?(239)历史可以说是时间留下的人为的痕迹。……若脱离时间,历史现象便无从理解。……时间意识无疑是历史本质的一大要素。(241)历史的空间性格之重要,并不逊与时间,以今日之空间看历史,难见历史真相。(242)历史在时空里不断发展,有沿袭有变迁。历史之变的轨迹到底如何,说法不一。古人深信循环之变,东方无论儒道佛都是一种循环观。……西方近代出现历史进化的观点。(24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