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炎热与抑郁的青春,无法停止思念
□三皮
后来,才终于明白,青春这个词语也许写作“青蠢”更恰当些:懵懂、青涩,无知而又无畏,其糟糕的地方全毁在那一个“蠢”字上,其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导致出斑斓到炫目的辉煌偏倒也是由那一个“蠢”字生成。
于青春恰好当年的人物来讲,蠢字真是再准确不过的定义了——春日一般蓬勃,而内心总有不屈的幼虫蠕动,动荡着所思所行,引领着去往未来的朝向。
我以如此意念去读路内第二部长篇《追随她的旅程》,一气直到末了一个字,看到作者本人直言:我的理智对暴力的忍受程度越来越低,我相信和我同龄的人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社会进步,我们都要洗底,前半辈子可能是暴徒,寅吃卯粮,后半辈子也要学着做个小资。
这是我再读该部长篇时最注意的一段话,虽然它仅只出现在后记里,既丢失了小说正文中的生猛,也断送了一以贯之流露出的不羁,然而它很明白晓畅,亦很体己,足以带来不只一次的共鸣。
追随这样的事情是非得到所谓“学着做个小资”的年份才做得出的,似乎也非得如此才做得恰如其分。它融合着武断注入的情绪:因已远逝,无从返还,多少会生出逝者已矣的忧郁。
现实里的当年无非乐在其中,也许亦有抑郁,可是深陷其中,既不知如何消解,对于未来也茫然不可预知,手由心动,如蟹街行,纯粹横着来,从而多出堪以回忆的资本。倘若永远正人君子、从来循规蹈矩,除了一点事后了无所用的泛黄成绩单值得骄傲,其他也就没有什么精彩、神奇、屈辱、悲悯值得追随了。
这个《追随她的旅程》写的还是戴城,还是那么一拨仓皇失措的小城少年,而且也还是叙写着旧日时光中的种种不堪,从根本上看可算第一部《少年巴比伦》的姊妹篇,读起来有一样的愉悦,一样的激情。仿佛执着它,即可安度一切不堪,以及一切生活种下的辛酸。这样来说,似乎有点换汤不换药的味道,事实上已经有所变异,到这里爱情不再只是温情脉脉、喜怒笑骂,这里的爱情多了几许无可奈何的愤懑,***出失色的青春,以此来比对日后的悼亡,映衬出旧地重游的呼愁。
这一次的重点人物丁培根、于小齐,也不再拥有《少巴》中白蓝的朦胧与不确定,他们多出生活归派的底纹,形象更其鲜明,会让你诧异其实他们天天活在你的身边,左右相随、挥之不去。如果说《少巴》还有美好的期许,到《追随》连那仅有的期许都显出苍白:丁培根死掉了,在多年之前;于小齐也死掉了,在多年之后。这是一对叫你过目不忘的父女,卑微然而高贵的活着,可是美好的事物总会以死作为了结,这个大约是所谓青春最悲哀的地方。而今的路小路又如何呢,相对于十八岁那年的同样一个人,形式上由寅吃卯粮的暴徒进化成学着做出的小资,而那么一颗滚烫的心早就土崩瓦解,也已经死掉了。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路内缓慢的思绪游荡在戴城上空,既不仓促进入,亦不急于离去。他只是那样一唱三叹般缓慢道来,那样旁顾左右而言他地追忆一段注定要被定格的青春时日,悠哉游哉地讲叙那些曾经一度遗失的错愕与迷惘。这时候的书写凭空添出刻意稀释之后的浓郁,锲子一样***毁损的人生断裂带,从容不迫地修补出人之为人赖以存活的情感处女地。
这样的节奏,此前我只在普鲁斯特那里心领神会过,一朝得见,再不能忘。也许所有的追随者概莫能外,尽数在拾取他们的似水年华。即使他们深知那些寻找“有时也会坠落,被引力撕裂,成为徒劳的幻象,成为爱和死的奴隶”。依旧无怨无悔。
肯定还是因为缓慢之故,到这一部中,路内的语言不再只是一味狂欢,相反地更加灵动起来,果敢并且丰沛,于斯结构出的细节亦如南方水流中的河草一样丰茂无序,波光影映,炫出各种肢离破碎而又不乏生动摇曳的色块。至于那细节里的戏谑则总是轻盈而来,迎面而遇,鞭你一记,即刻离去。
大抵上,“所有的青春岁月都是自以为是、又狼狈不堪的,那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敏感与偏执交织,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所有的青春拥有者均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他而改变。其实他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但凡追忆,多少总是笑中泛出泪水。路内的青春想必亦无例外。
全书以路小路成年以后在某个偶然的日子去往莫镇祭扫丁培根,无意中邂逅于小齐遗孤收尾。这本是一个带点亮色的结句。可是紧跟整部缓慢的追随之后,再来看这样的终局,竟也显出无奈的忧伤,它的一点亮色亦消融在炎热而抑郁的青春悼念之中,永远无法停止。
零九年一月十四日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30:5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