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于网络的我,拖了好久才把陈丹青《退步集》看完了,再惭愧一下。
不消说,书是好书,尤其是读开头那几篇的时候,真的很感慨。只是读到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候,有点倦怠了。于是懂得,为什么这书被他命名为《退步集》,于是明白陈丹青为什么关博。并且,作为一个尚停留在表层热爱台湾文化的同学,我很理解他为什么选择入籍台湾。写书、写博、教书,虽然对我们这些没见过多少市面的中国公民很有教益,终究还是占用他太多时间,妨碍了他自己的成长,他的这些选择于是显得如此自然。
这本书,对我的教益,是几个关键词。
现场。
我们是从小没有接受过美育的一代,看过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与原作不成比例的印刷品。当我2008年9月站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那些展品前时,我才知道自己其实从来没有好好看过博物馆或者美术馆,虽然我肯定曾经走进过某几个大陆的博物馆以及美术馆。这种感觉,当我站在那些一人多高的中国字画面前时,尤甚。我依然不懂字画,但是我终于能够体察到,它们的性情,它们的动人心魄……这绝对不是任何书本大小(无论16开还是32开)的印刷品所能够传递的。于是我能够理解,为什么陈丹青说,中国只有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堪当其名,而上海美术馆办过的几次特展,也被其赞许。
常识。
我们的体系中,太多应试教育,于是所有的资源都向考试倾斜,以至于常识都不再是常识,成了稀罕物件。而,不以常识为基础的专业化,其实是畸形的温床。比如说,美学中的素描,因为要考,于是加倍演练,成了机械手段,技法娴熟。与此同时,很多素描技巧很高的人,完全不懂得观看。这些话,让我想起郎朗。我不喜欢郎朗,虽然我热爱音乐。听他弹奏,我总觉得是没有感情的机器钢琴。而也确实在豆瓣的某个帖子里看到,郎朗的自传里写道,他恨每一个钢琴老师,除了他最后在米国某著名音乐学府拜的名师。碰巧那位名师也说,他不喜欢郎朗,因为郎朗弹琴就像机器。(大意如此。在这篇私人的读后感里,我不打算发扬科学的严谨精神,探究原帖的具体出处并且把自己的这段文字写得更精确了,反正大差不差。)
眼界。
记得当年我读《美的历程》,觉得很受教益。陈丹青写得含蓄,说某老文化人曾说,他愿意给李泽厚提供更多的观看机会。就事论事,这事我没资格判断。不过,传说听闻,和眼见亲历,确实很不同。传闻是菲律宾遍布保安可见不安全,传闻是台湾民主仅是打斗闹剧。等我亲历过这些地方,我才知道这些传闻的表面真实,***地掩盖了多少不实。我曾经和美国朋友谈起中美差异,比如教育,比如人性的单纯或者狡诈,常常就在我最自以为是胸有成竹地断言的时候,对方善意的提醒和耐心的解释,让我羞愧地发现,原来我有如许的误解和自大。
文化。
所有这一切,汇聚成文化。我们离文化太远太久了。在我们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行政内容,比如行政景观、行政建筑,独独与文化无关。文化,在这片土地早就连根拔起,近乎(还是全然?)失传。于是,有七十年前政治乱世中的文化盛世,也有当今政治平稳下的文化匿迹。想起我的《西班牙旅行笔记》读后感,想起我在那篇文字里羡慕西班牙有佛朗哥,想起西班牙经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数位列全球第一,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中国位列第三,忍不住再叹西班牙之大幸。
陈丹青把他归国以来最切骨的感受写了下来,曾经疾呼的他为此耗费了自己的光阴。如今,他放下这一切,继续前行。
被启蒙了的我们,接下来要靠自己,虽然这一路也许或者说应该还会不断遇到新的导师。
但是,无论何种方式,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行。
抄一句朋友这两天的MSN签名:“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30:3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7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