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香港文學散步(修訂版)《〈動靜之間──散步、閑心與文化多元〉》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28:01
  • 26

哲學家西田幾太郎 (1870 – 1945) 常在京都若王子神社與銀閣寺之間散步,思考人生,後人將這條沿小川迆邐的小徑稱為「哲學之道」。「哲學之道」旁種滿櫻樹,在櫻花盛開之時景色尤美。不過平心而論,這種小徑在神社與銀閣寺之間並不少見,「哲學之道」能在兩地間無數可能的路線中脫穎而出,美景固為原因之一,但更重要者就是哲學家在靜態景物間散步,以動態活動貫串不同的靜態景點,賦予小徑一種令人冥思之感。實際上,固定的散步路線與不定的散步路線,可以用來借喻不同的思考模式:前者凝固開放的行走路線,成為供人遵循的秩序;後者是城市歷險漫遊,讓人發掘日常生活的奇幻事情。在「散步」與「景物」、「固定路線」與「城市漫遊」兩個層次中,「動」與「靜」構成互補的辯證關係。

我們若以「動/靜」關係分析小思(盧瑋鑾)的《香港文學散步》(下簡稱《散步》),或許會令我們更了解是書在香港文化史的價值。《散步》於1991年初版,2007年修訂再版,並加入新的相關資料及「選文思路」部份。作者將「文學」與「散步」結合,把全書分為「憶故人」及「臨舊地」兩部份,前者記載蔡元培、魯迅、許地山、戴望舒、蕭紅在香港留下的足跡,後者重繪中國文化人舉辦過文化活動的場地,並以「散步」將這些散落香港地圖的「點」連成一「線」。把《散步》看作是香港文化史的產物,綜合分析內容及成書過程,可以發現書中有兩個維度的散步路線,兩者都蘊含不同群體的對話:較明顯的「地理路線」(geographical path),可以看到中國南來文人與本地人交流,如魯迅在基督教青年會談「無聲的中國」、許地山改革香港中文教育、戴望舒在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較隱晦的「時間路線」(temporal path),看到編者小思在疏理編輯資料時,在時間長河以文章紀念逝者(書中談及的文化人),又透過「選文思路」、「與小思對話」、序跋、附加資料與生者(編輯及讀者,甚至是過去的小思)對話。換言之,我們閱讀《散步》時,不只可以了解文本內容,甚至可以將文本脈絡化 (contextualize),觀察本書在香港文化史的意義。

上文談及不同的城中風景,我們不妨將城市看作照片,城市風物都成為羅蘭‧巴特論攝影時的「刺點」(punctum)。我們往往因為自己的生命經驗,在照片那些別人不注意的瑣碎細節,勾起莫名的心靈顫動,那些因人而異、引起刺痛的細節便是「刺點」。當閱讀《散步》,每次談及的名人舊地,也可視作是小思這位文學史家的「刺點」,用散步貫通時空「刺點」,並且將經歷結集成書,便凝固了城市照片的某幾個「刺點」,賦予私人感情一種公共歷史意義:

靜(散佈城市的風物【點】)

動(散步【感情律動/行動】)

靜(散步路線【線】)

當然,在城市文本劃出某幾條文學散步路線,或會令讀者忽略多元文本的其他潛藏「刺點」,無意間為香港製造了刻板模式 (stereotype)。不過筆者並非反對在地圖標示散步路線,只是期望有更多都市漫遊者 (flaneur) 能夠紀錄他們的散步路線。每條路線或偶然經過或重覆行走,都表現當事人思考抉擇的過程,為甚麼從不間斷地選擇相同的路線?為甚麼偶然更改固定的路線?不同人的路線背後有沒有特殊意義?一位散步者將沒有既定秩序的城市刺點納入秩序,在多元意義中建立單一意義(例如小思將舊建築化為文學地標);當多位散步者在做相同的事時,便將散佈城市的「點」以不同方式連貫,不同的「線」又交織出多元的思考秩序。正如編輯建議在《散步》修訂版加入新地圖,小思回想編輯「坦率地表示書中所載,對土生土長年輕一代來說,有些陌生,要投入、要生感觸,並不容易。我說好,我們就用對談方式,向讀者交代編選的方針、當年的社會背景、文化線索。她說散步時,沿路往往會經過無數可遊可覽的景點──跟文學未必有關,但順道去逛逛,也可對社會多些了解,擴而言之,可稱文化散步。」(頁203)可算是兩代人畫出各自的散步行徑,二者並不相悖,反而深化了城市的文化厚度。

本雅明的都市漫遊者與普羅大眾相距似近還遠,如幽靈在城中漂泊,他們所行的路不依常規,以不同方式串連城市刺點,對照出日漸單一的大眾行走路線。在香港這座商業城市,***的無形規劃往往限制市民的行動方向,大型棋盤式土地分區、高速幹道、集體運輸系統,取代Jane Jacobs推崇那種宜於散步的小街里巷。香港的新發展區域(如將軍澳新市鎮、西九龍填海區),街上不只缺乏有趣多元的路邊活動,市民甚至終日逗留在室內活動。小思在戴望舒一節,引用他的〈香港的舊書市〉,文章重現戴於六七十年前,在中區小街散步淘書的記憶,這正是近年街道設計、城市管理不能孕育的氛圍。〈山居雜綴〉記述戴搬入半山「林泉居」生活,唯有散漫舒緩半退隱的心態,才有閑心內感繁擾的城市發展(縱使已經比今天安靜得多),怎樣令他失去「傍晚舒徐的散步」,只剩下「空虛的路,寂寞的路」(頁73)。小思帶我們閑逛的路線,除了少數如六國飯店、淺水灣畔等地之外,都是遠離鬧市之地,不妨視為在既有城市管理下另闢蹊徑,重繪一條較為「另類」的路線,發掘更多未為人熟悉的城市刺點。

小思為我們介紹了欣賞作家舊跡的散步徑,唯有有閑情閑心的人,才會欣賞散步之趣。在路上漫無目的地踽行,香港人多認為百無聊賴,豈知行者在路上觀察,慢慢積累材料,消化後創意想像於焉誕生。筆者提到的城市刺點,如星座散佈地圖上,哪些刺點觸動自己,如何將刺點排列,皆取決於個人經驗,就像小思希望本書「更有效傳遞出人與地的關連,人與地的感情。[……]讀者拿著書,輕輕鬆鬆,大可順道一遊,或另有收穫,反正,散步本來就該如此。」(頁202 – 203)《散步》只談及文學家的散步路線,不過香港另有學者,也以自己的角度勾勒個人路線。例如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在不同地區劃出文物徑。香港建築中心在2006年舉辦「築電之旅」,帶領參加者乘坐電車欣賞香港的新舊建築。電車沿線經過不少舊區小街道,我們不妨將「築電之旅」的路線化為散步徑,或許會另有風味。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也在校園設下文化徑,這又與「臨舊地」部份提及的文化場地呼應。這些機構劃出的散步路線並非唯一指標,我們可以在地圖隨心擷取若干刺點,劃出個人的散步徑,並且在散步時發掘城市的種種底蘊,只要你細心,有創意、時間,更重要就是有閑心。

※ 參考資料 ※

1. 香港建築中心:http://www.archicentre.hk/

2. 參考書《建聞築蹟──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的故事》: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54113/

3. 踏上電車之旅‧體驗香港文化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ramguide/tc/index.jsp

4. 古物古蹟辦事處文物徑:http://www.amo.gov.hk/b5/trails.php

5. 尋找灣仔海岸線:http://www.adawong.org/dcs/WCCL/all_frame.htm

【小冊子】http://sp.wanchaiinfo.hk/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71

6. 中大文化徑:http://www.cuhk.edu.hk/cuoaa/cultrail/htmls/cover.html

7. Hong Kong University Campus Tour:http://daaosys.hku.hk/hkutour/Index.action#

8. 聖士提反書院 tourist tour: http://www.ssc.edu.h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Itemid=67

【學生個人網頁】http://www.cs.utexas.edu/~wcpoon/ssc/ssc.zh.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