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甲申之难的十七世纪,是中国社会的巨变时期,持续近二百五十年的汉人政权在十七世纪初已是风雨飘摇,满洲贵族的勃兴与明汉统治的不逮逼迫出了种种反动。一些不愿袖手神州的学者,以其伟大的人格和雄浑的学养赞助了这股反动,在晚明黯淡的天穹下闪烁出一抹光辉。这般的学者,在当时并不算少,但讲到“筚路蓝缕”之功,实当首推顾炎武。
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自署蒋山佣。其先祖、南朝大学者顾野王家有胜景亭林湖,时人便称此地为“顾亭林”。因此典故,顾炎武的朋友们也都把他称作“亭林先生”。
亭林是江苏昆山人,生在公元一六一三年,死在公元一六八二年,活了六十九岁,一生正值明亡清兴的时期。
亭林很小便被过继给他的叔叔作嗣子,叔叔的遗孀王氏也自愿到顾家守贞,便是亭林的嗣母。亭林一生极峻崇极方正,受家庭的影响最多,而家庭之中又数嗣母为其第一榜样。嗣母十六岁以未婚守节,抚育亭林成人,又是大家闺秀,受过较好的教育。亭林六岁时,嗣母便给他讲授《大学》,并以方孝孺、于谦等人的故事来激发亭林的人格潜能。清军犯江南,亭林集合同志镇守吴江。1645年9月3日,清军攻陷昆山,嗣母闻讯后开始绝食,至9月19日整十六天而死。遗命亭林:“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在先前的昆山保卫战中,亭林已有两个亲弟弟被杀害,生母也被砍断一臂。他原本就是血性刚强的男儿,这时又受了母亲临终激烈的教训,便已定下了此生行动的方向。他起初只将母亲草草埋葬,意待北京恢复后另行安葬。过了几年,亭林愈加感到这希望的渺茫,便勉强把母亲重新葬了。然而这一段痛楚已扎根在亭林心中。他一生都以母亲的遗训来鼓励自己,时时见于其诗文。亭林在国破家亡之后离家远游,一则想考察山川,二则想结交志士图谋反清大业。他一生颠沛,不愿过一天安逸的生活,也都是为此一段痛楚的隐情。
亭林为人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宗旨。他一生切实勤劢,敦笃谦谨,“无它嗜好,自少至老,无一日废书”。仅纂《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便参阅了一千多部书籍。在著述过程中,亭林以道德为重,把创作规格提得很高。《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条下云:“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所必不可无者,而后为之。”这是以何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了这般抱负,自然行为端正、眼识高明。亭林一生躬行实学,不以诗文自重,也深以仅做个文人为耻。《文集》卷四《与友人书廿五》云:“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自然是以弘道济世自任,而不屑斤斤于琢磨文辞的工夫。以亭林这般性格,自是决不肯作无谓的应酬文字,其好友、另一个方正峻崇的人李二曲请他替母亲作传也遭拒绝,亭林的气概由此可见一斑。
亭林常以“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来自勉,而于人格中,最看重一个“耻”字。他慨然以传统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和良好操守来约束自己,以士大夫之耻为国耻,即便处于明末的腐浊之中,也皭然有光。他亲手抚养教育的几个徐姓外甥后来仕清,都官至极品,替他在江南置办了良田美宅,多次请他回去养老,皆被拒绝。有一次,徐氏兄弟几人请亭林吃饭,入席不久,亭林便要回寓所。徐氏兄弟请吃完饭后再张灯相送,他正色道:“世间惟有淫奔、纳贿二者皆于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亭林的气概,于此又可想见一二了。
对于臣清的故旧,亭林一体冷眼相对,是非分明。在因事被恶奴系于家中、性命甚危之际。好友归庄无奈之下求助于亭林的老师钱谦益。因钱一度失节,亭林已不肯认其作老师。此时钱想让亭林重执弟子礼,以为营救的条件。庄归心知亭林绝不会应允,但又怕亭林丧失援助而陷于不测,只好私自代亭林写了门生帖子送给钱谦益。后来亭林知道了,一定要索回帖子。未果,便在大街上发传单,声明自己不是钱的学生。亭林的方正,于是又可概见了。
对二臣故旧尚且如此,对满清朝廷更不待言。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征召海内硕儒。亭林当时已名动天下,京中许多达官显贵都推举他,但他始终力辞不出。急了,便令弟子放出话来:“刀绳具在,无速我死。”第二年,清廷开明史馆,两次请他入馆撰修《明史》,都遭拒绝。总裁官举荐他,他便给总裁官写威胁信:“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清朝的大官人们,自此总算再也不敢惹他了。
亭林是有见识的学人,他以为人格不立,讲一切学问都是废话。他最忌圆滑,最尚方严,以为***之习流于人心,非致亡国亡天下不可。亭林的大智、亭林的大勇、亭林的卓识、亭林的峻崇方正以及亭林在追求自我完满之中苦苦抱持的不合作主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而今,岂是那些狺狺斗筲之人可以理解的?我们翻阅亭林、议论亭林、书写亭林,都不要忘了,亭林最光辉的,乃是他骨子里、人格中不屈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27:1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