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转山《所有边界,都是为了跨越》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27:06
  • 78

读《转山》会是一个慢热的过程,一开始,作者第二人称的叙事中不由自主的“文艺青年腔”甚至会给人很强的不适感,然而从第二篇“泸沽湖的女儿”开始,这种感觉便会慢慢消散,因为用“你”不是刻意的矫情,而是与自己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旁观距离中,安顿了旅行和回忆。

《转山》不是一本简单的滇藏旅行记,它是由十几段旅行片段缀合而成的生命体验,从出发到告别,关于旅行,关于回忆,关于时间,关于青春,关于迷茫,关于活着带来的一切追问,年轻的作者,字字不敢怠慢,都是经过艰辛的身心磨炼后的凝结,不管浮浅或深刻,它们皆因真实而动人。在西藏人的眼中,只要环绕深山一圈,就能洗净罪恶,让身心得到净化,这就是“转山”的含义,24岁的台湾男生谢旺霖骑单车履践了这一神圣的仪式,从云南丽江出发,翻越滇藏边界线,抵达西藏拉萨,在滇藏地区只身流浪了60多天,有过头疼、中毒、发烧、极度寒冷,甚至死亡边缘的经历,恐惧与迷惘一路随行,也成为他坚持走完的最大动力,回到台湾,他用心在文字中再次回忆了这份珍贵的经历,于是有了《转山》。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如何旅行,而是为何旅行。旅行的意义远远不在目的地,而在于自处与自悟过程中的追寻与成长。

我们不禁会问,在一位南国年轻人的眼中,硬朗而热烈的滇藏会呈现怎样的风景呢?在谢旺霖的笔下出现的,既有滇藏高原那股寂静而强劲的自然力,还有寂静背后的孜孜追求,强劲中蕴含的丰美气息。松娜是个平凡的摩梭族姑娘,一个“声音总被黄昏的风吹走”的美丽姑娘,年仅21岁,育有一子,丈夫在外走婚,她独立抚养孩子,还决意传承家业,相对照年龄,这个女孩子显得“知命持重”。一次偶遇,作者和松娜一起踏上了“寻乡”之路,他看到,在摩梭女人身上,坚韧的追寻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日常生活并行不悖,那勇敢而诚实的生命态度里,有着不为人知而又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在盐井,作者被当地的天主教堂拒之门外,却被一位“抱着娃儿的藏妇”带回家中留宿,他不会藏语,她不懂汉语,她却为他提供了食宿,虽然只是一张单薄的长椅、一盘干豆角炒土豆、一碗粗糙的米饭,这中间甚至没有任何语言,可人与人之间却仿佛有了难以割舍似曾熟识的情感,在这个全然陌生的地方,“神”不收留他,人却收留了;在左贡,碰到“可疑”却可爱的藏医,独自一人经营着自己小小的卫生所,作者还一度狐疑他的医术和医德,可事实上,医生不光给了他很好的建议,在听说他骑车行滇藏后,只收了一点点钱,说剩下的补助他加把劲骑到拉萨,临别还不忘送上一条哈达,想必那厚实温暖的双手一定给了作者很大的助力吧;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骑行途中,作者偶遇了“三步一跪拜”的朝圣者,在他们跪拜间扬起的“卑微尘埃和无尽尊严”中,作者凝望久久,降雪、山崩、路断、粮缺、迷路、受伤、生病,一切磨难都不曾构成阻挡,他们似乎不知妥协为何物,始终坚持向前,而“坚持的人是不会失落的”;在八一镇,出现了滇藏地区少见的崭新明亮的风格,似乎在西藏,又似乎在另外的城,街上是林立的招牌和花花绿绿的男女,这里是仿佛是“被篡改过”的西藏,恍然令人想到的是贾樟柯电影中的小城汾阳,现代化带来的究竟是幸福感还是痛感,或许永远是个体才知道,外人是无力评断的……在《转山》中,熠熠闪亮的就是这些小人物和小地方,那个旅程刚开始便决意撤退的同伴K、那个正经历人生迷惘的兵站哨兵、那个搭了作者一程却分文未取的精壮汉子、那个身穿绛红袈裟跟随大人“转山”的小女孩、那个开着吉普车追了二十里地只为20块钱的妇人、那两个在不远处偷偷看过来的少女、那个不嫌麻烦为我寄明信片的邮寄员老伯、还有那个说“有没有在天葬台上睡一会儿”的神情泰然的男子,还有……所有的小人物都像特写一样定格在文字间,合上书,总令人忽而念起,每每难忘。

最终抵达拉萨,作者没有像想象中的那般意气风发,而是一脸平静,他甚至自己怀疑在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敏感而不可透露的情绪,没料到,是那些交织着血与汗的日子早已悄然点点滴滴渗透在他的身体与性格中,他或许不自知,然而读者却知道,那只笔从出发时的生涩稚嫩,到临别时的遒劲有力,一定在哪里攫取了力量,书写才会越来越奔放。与气势撼人的自然风光相比,更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笔下那些卑微却旷达的“生命风景”,在那些生活在边缘而又心怀美好希望的人身上,总是一种不曾逃避的表情,孕育着一丝隐而未发的生机,这份见证何尝不是一场灵魂洗礼?作者说:“你能去的地方竟是那么多,也那么少,一位稍微吃苦耐劳的旅择同样能够到达,你应该就此收敛自己的野心,或者保持高度敏锐的意识,去搜罗那些被人忽视的平凡部分;不然,你就得更加冒险犯难。把脚步挺伸到多数人无法企及的所在。”他却用尽自己的努力,到“多数人无法企及的所在”捕捉了“被人忽视的平凡”。每个同他分享这份平凡的人,都会从这次流浪中跨出自己的那一步,因为“所有设下的边界,都是为了跨越”。

于2008.11.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