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死亡回忆《每一个死亡都是安乐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26:52
  • 247

“一种绝妙的感觉占据了我的脑海。我再也无法从世界上获得任何别的信息,除了平静、舒适、放松——纯粹的安宁。我感到所有的麻烦事都一一远去,我心里闪过这样的念头:“这是多么平静安宁啊,再不会有痛苦来袭。”

这并非某个瘾君子嗑药之后的幻觉,而是一个心脏病突然发作后被抢救过来的女人,在描述自己到鬼门关走了个来回的个人体验。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这本书,最令人惊奇的地方莫过于让我们知道:原来死亡非但不可怕,反而比这操蛋的生活更能使人感觉宁静和安好。

近代最早从事濒死体验研究的瑞士人阿尔伯特·海蒙调查过30名“死”而复生的幸存者,他发现,在这30名幸存者里,95%的人都说,在濒死过程中感受到了宁静和快乐。

本书作者雷蒙德·A·穆迪博士将濒死体验的共性归纳为若干条,其中有一条就是“平静安详”,在书中,穆迪博士列举了数条关于面对死亡感觉宁静的访谈:

一名男子在脑部严重受损后,失去了所有生命特征,被抢救过来之后,他说:“在受伤的瞬间,我曾感到短暂的疼痛,但是这种疼痛一闪而过,很快就消失了,我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气温极低,但是在那深深的黑暗中我却备感温暖,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我包围……我记得当时在想:我一定是死了。”

一位在越战中伤重至“死”的男子在谈及他被子弹击中的感觉时说道:“这是一种完全释然的感觉。没有痛苦,极度放松。自由自在,没有拘束,一切都这么美好。”

而另一个男子回忆道:“我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感受,美妙而且平静……这种感觉如此美妙,心中又是如此平静。”

天津市安定医院的冯志颖教授,曾在1987年和同事随机找了唐山大地震100位幸存者,进行濒死体验调查,他也说过,“大难来临的时候,那种体验比较欢乐,比较平静,甚至愉快,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一致的”。

接受冯志颖教授调查的人群中,有一位张先生,地震发生后,张先生被压在倒塌房屋的缝隙中,大约两天后被人救出来。他在接受调查时讲到:“……我看见一个很大的黑洞于是就钻了进去,这是一条黑暗的隧道,我在里面不停地走,走了一段时间隧道的尽头出现一片光亮,看到了光亮我高兴极了,感觉又见到了希望,于是赶快朝着光亮的地方跑过去。”

同样也接受过调查的翟女士,除了和张先生一样的隧道体验并且出现愉快、幸福感之外,还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灵魂好像渐渐脱离了我的身体,慢慢飘了起来,在很高的地方,我往下看,看到了我的身体”,她说,“我就那么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身体,好像是在看别的人身体一样,但是我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害怕,反而心里非常地平静”。

来自世界各地的濒死者,对于死亡的感受竟出奇的相似,这大概足以说明此种体验的真实性的。曾有许多人质疑被调查者在面对穆迪教授时没有说真话,或者夸大其词,穆迪教授的解释是:“你可以想象在八年中,许多人都是碰巧跑过来告诉我同一个谎言吗?也许共谋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比如,一名来自北卡州的老太太、一名新泽西的医科学生、一名乔治亚的兽医,还有其他的许多人在几年前结成同盟,设计一个长达八年之久的计划来——骗我。说实话,我不认为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在日本东京,曾经进行过一项名为“阿尔法3号”的科学试验,“阿尔法3号”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科学家在志愿者头骨中植入电极,并且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在80公里的范围内,接收到志愿者的脑电波,并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荧光屏上。

在计划启动的头两年里,共有九位志愿者先后离开人世,其中的八位,电脑却没有收到任何信息。而在一位名叫佛迪的志愿者病逝3天后,电脑荧光屏上终于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我是佛迪,告诉你们,我很快乐,没有痛苦……没有痛苦……没有痛苦……”这几个字,重复出现了20多次,信息突然中断。

在此之后,一位23岁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亡,第二天电脑便收到了她的信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很高兴来到这里,此间经常阳光充足”,“很多人与我在一起,我很爱他们,我将会……”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阿尔法3号”试验,资料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文章叫作《人是如何辞世的》。听起来有些神乎其神,不像个科学研究,倒像是某篇科幻小说里的桥段。

都说“实践出真知”,至于到底快乐与否,有兴趣的可以去试一试,不过此试验风险较大,建议尝试之前,慎重考虑。

如果你的动作没有快到刚看完上一段的第一句话就已经去尝试了的话,倒有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法:美国《心理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当人们想到死亡时,往往变得更快乐。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要是你像《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马文一样,患有重度抑郁症的话,恐怕这种方法也不太适合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