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五色斑斓的书丛里,这绝对是一本不起眼的书,土黄色的封面,干净利落且不事张扬,也许某些方面正暗合了何兆武先生自在随和的个性。如若不是朋友的推荐,我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拿起它,不过如果真是那样,我的人生也定然会多上一笔遗憾,因为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未曾见过的世界。
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一部传记作品,甚至是一本连口述者何先生都从未想过会出版的书,作为一段口述的历史,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位老者,在蓦然回首人生时,将记忆的吉光片羽交织在一起,随后娓娓道来,而我们竟惊奇地从中窥到了那段岁月的鳞爪。照执笔人文靖的说法,与何兆武老先生交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就像是小的时候搬个马扎凑到邻居家的收音机前,捅一下开关,再拨拉拨拉旋钮,孙敬修爷爷就开始讲故事了。而何先生的奇思妙想和幽默感甚至会让每一只过路的蝴蝶也染上他的快乐。我们自无缘与老先生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然读罢全书,轻轻掩卷,抚摩着素雅的封面,继而沉醉于那一桩桩萦绕心间的往事而不可自拔时,竟也是一种无尚的精神享受。于是,我彷佛是亲眼看到了那位慈祥的老者骑着自行车,悠悠地穿梭于清华校园,更仿佛是亲耳听到了他用那洞穿世事的声音在说“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名字一边写,一边便随水消逝了”……
翻开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曾无数次读到过何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一个军阀混战,多灾多难的乱世,而每每透过这些字句能够联想到的惟有民不聊生,朝不保夕之类的生活图景;要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何曾听说过“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这样的北洋军歌,又何曾听说过“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样的北洋国歌?甚至在学校操场上那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演说”也颇带着些滑稽的意味。政治上的混乱恰好造就了学术和思想的自由,所以,才会有类似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才会有蔡元培在北大完全的自由开放,才会有他们那一代人“无故乱翻书”的轻松而随意的读书生活,而那一代的大师们则是真正让无数后辈黯然失色,望尘莫及,也许正是应了钱穆先生的那句话:“知识和文化最发达的时候,往往一般也是政治上最无力的时候”。显然,这是历史的另一面,一个站在不同视角上看到的历史。
对于历史,何先生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断,他认为凡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大多有两个特点。首先,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而不是由失败者写的。不能否认,无数的史实已使“成者王侯败者寇”这句话赢得了我们民族深深的认同感。其次,历史都是高雅的上层阶级写的,真正下层群众写的历史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流传,所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代表一个视角的正史,而不可能是历史的全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我们在为封建大一统唱赞歌时,会有“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样的声音入耳。
看《上学记》,会无端钦羡当时西南联大那洋溢着浓浓学术氛围的校园,更会莫名崇拜诸如胡适,钱钟书,陈寅恪,钱穆,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这样的大师,无论是他们渊博的学识还是闪着光辉的人格,但给我触动最大的还要数它对于我固有历史观的一次冲击。也许对于大多数后人,尤其是我们这辈人来说,所谓的历史充其量只是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条条框框,然若将时光回溯、定格,历史就是生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甚至一颦一笑。就他们而言,历史是百分之百的,不是几个词,一句话就能简单概括的,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又何尝不是在为后人书写着历史。回想起高中会考、高考结束,总有人兴奋地撕掉手中的历史教科书,以为自此结束了被“历史”折磨的岁月,现在想来不免有些悲哀的意味。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认为只要背出了那些基本的史实,理清了条条框框,就算是学好了历史,但是事实是这样么,为什么我们即使把教科书看再多遍,在历史考试中得再高的分,能感受到的永远只是一层被时空横亘的冰冷?或许是因为我们从不曾以先人的思维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从书上我们知道他们这么做了,可事实上我们并不理解他们的思想根源。从遥远的三皇五帝时代至今,我们的物质生活的确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我们内心深处却依然完好地保存了很多东西,所以即便是几千年前的《诗经》,仍能轻轻扣响我们心弦。同样,作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其实我们是完全有能力去理解先人们的所思所想的。书中,何先生不止一次提到“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细细回味这样的文字,让人心酸,但带上这样的心态再去看建国后的狂热,一切也就显得不那么难以理解了。甚至我会想,如果我身处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会不会也怀有那个时代所固有的情结,一听到伟大领袖,马上泪流满面——尽管一切在今天看来是多么荒诞。
或许,如果一旦和先人们在心灵上有了共鸣,历史就会一下子显得可亲许多,只可惜能够或者愿意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人毕竟只有少数,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透过那些文字去揣测甚至臆想,在冰冷的字眼中找寻人性的温存……
历史的车轮从不曾为谁停止转动,这世上更多的人就像被这车轮碾过的尘土,轻轻扬起,又随着它的离去静静飘落,没有一点声响。突然想起《仁王经》里的那句“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 比之地球的历史,人类历史不过刹那;比之人类历史,我们经历的时光也不过刹那;而再比之芸芸众生,我们不过都是刹那中的刹那而已我们经历过的看似漫长的岁月,在未来的史书中或许不过寥寥几笔。于是我们会喟叹自己的渺小,但我们也该庆幸自己见证了一个历史的片段,一个一个这样的片段,则构成了永恒,构成了历史。而这些,才是我们后人理应去了解的。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绝对不是一维的,我们要了解历史就得从了解一段历史的多元化开始,这样的历史才会显得丰满起来而不至于太枯燥。
伟大的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永远没有长大。”的确,我们理应了解历史,作为前行的指路明灯,然而这种热爱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出于自发和自觉,唯有这样的热爱,才能挖掘出更多内涵,而要让更多的人产生这种热爱,历史本身也需要从多元化着手展示它的无穷魅力……
每个人的经历其实都可算是一部书,尤其是那些饱经世事的老人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搬着小凳子,就这么坐在年迈的祖父祖母身旁,听他们讲过去的事,讲那些零碎得未必串得起来的记忆,必然也会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而我们也必然会在心里心底积淀起很多很多……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25:1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