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兄弟(下)中国挽歌——读余华《兄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23:39
  • 61

这个周末回家,看了余华的《兄弟》。从北京回家的时候,看完了上部,从家回北京的路上,看完了下部,这样的阅读很有意思。这一来一回间,只用了我两天,是无数个寻常周末的某一个而已。对于书里面的人来说,我的这一来一回,却用了他们四十年,对其中许多人则是整整一生,比如宋钢。颇有些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般的荒诞感。

小说要讲的东西,在余华的后记里说的很清楚,那就像小时候读课文的中心思想,把整部书要表达的以一种极为精确方式的概括出来,大意是文革的狂热与压抑像欧洲中世纪,现代中国的躁动混乱比现在的欧洲更严重,欧洲400年的事情中国人40年就经历了。他要讲的就是中国人这四十年的命运变革。

我从小就对中心思想很抵触,我固执得认定,好的小说是不能用一段“中心思想”式的语句概括的,如果一段话就能说得那么明白,那一定不会是特别好的小说,这跟电影差不多。

余华的《兄弟》分为上下两部,除了里面人物命运的关联延续,这完全像是两部作品。上部依旧很余华,文字冷而狠,而在冷硬的文字背后却是一颗狂烈跳动的心脏。这种冷酷与热情的混杂,让文字充满力量,人物如在眼前般鲜活生动,特别是宋凡平,既光明硬朗的像多年后李光头评价那样“是一条汉子”,又有着生命个体在强大命运前的无奈妥协和悲哀,他死那段让人心痛。

年少的李光头和宋钢的友情,与刚刚看过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兄弟俩的小时候异常神似,生命的苦难与艰辛被阳光下的小溪,一碗三鲜面或是“宋钢饭”映衬得充满了痛苦的诗意,那是对生命力之顽强的膜拜和歌颂。

看上部里余华刻意细致残忍的描述宋凡平被虐杀和那个钉脑袋自杀的人被折磨得时候,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人性之恶真的可以坏到那个程度吗?我的理性告诉我,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下,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我的情感却无法接受这一点。

如果只说上部,《兄弟》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尽管这样这部小说是不完整的。下部叙事的杂乱臃肿和语言的粗糙混乱超出了我的想象,许多地方我几乎读不下去。我想,余华是用语言的风格来对应这个时代,现代中国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礼崩乐坏全都***裸的表现了出来。但这样对应在我看来就像贾樟柯用“世界公园”来隐喻生活一样拙劣。

下部里面做作的处女大赛、骗子周游都写得近乎失控,而宋钢丰胸那段简直想让我骂脏话,什么玩艺,操!明白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与接受他的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宋钢这个人物代表了中国人传统的善良、忠诚、懦弱和利他精神,宋钢最后的卧轨自杀被余华写得平静从容而诗意,那是中国人传统里的古典美好在混浊的现代世界前决绝的自我舍弃,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那些善良、忠诚、懦弱和有利他精神的人。余华对这样的中国很眷恋,但心里却是绝望的,所以他让宋钢看着最美的夕阳离开了世界,而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和兄弟正在酒店里龌龊的***。

李光头代表了现代中国的欲望、对道德和一切准则的蔑视、完全的自私和天然的投机性,他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当今的中国社会只允许这样的人“成功”,而他的失落也是必然的,因为他缺乏敬畏。最终他内心中的所有美好和忠诚都随着宋钢一起离去了。

小说的最后,余华让刘镇里所有人,除了自杀的宋钢,都毫无例外的堕入空虚,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真情似乎都随着那个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四十年他们得到了许多,但失去的更多,就像现在的中国。

《兄弟》不是我喜欢的小说,却是我可以记住的小说。它下部做作的写作方法和绝望的社会态度我都不欣赏,但余华对中国时代变化的描绘和思考是有价值和责任感的,就冲这一点,我依旧会把这部小说推荐给自己的朋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