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巨塔杀机《杀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23:34
  • 56

终于读完了整本书,连着最后作者的说明,我想我还是只能略带失望地合上。与原版比起来,译文的装祯多了几分肃穆,只是血滴、飞机,还有个人以为并不太熨帖的书名翻译都将书的内涵局限在了9•11事件本身。

读这样一本书的时候,加沙炮火纷飞。很难具体表述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况味,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我是同情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虽然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尽管嘲笑历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无能,但在悲壮的“自杀式袭击”与现代化军事武装的暴力、较为纯粹的宗教和国际政治的谎言之间,前者到底是弱者——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杂糅着历史、现实、权力、政治,总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但其中的鲜血却不可能漠视。

没有拿到书前,我曾想,这是否是另一本《菊与刀》?按Amazon.com上转述的作者的说法,The Arabic world is incredibly insular,也许这本书能够提供全景式的描画和深刻的揭露与分析呢?——当然这样的期望是有些过高的,毕竟这更多的只是一本可能更侧重于事件描述的新闻性著作。

从联邦调查局特工丹尼尔•科尔曼着笔,作者赖特将目光直接拉回到了伊斯兰激进思想的源头,赛义德•库特卜开始于1948年12月的美国之旅。经过扎瓦希里的过渡,焦点最终落在了奥萨马•本•拉登身上——从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开始说起。凭借艰苦努力得来的丰富资料,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东地区伊斯兰极端思想的发展脉络,从伊斯兰兄弟会到最终的基地组织,从原教旨的暴力倾向到形成恐怖主义。

只是,尽管作者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相当的说明和解释,但遗憾的是我能看到的始终只是一个记者的姿态。伊斯兰世界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已经远远超出了相关事件和个人本身,与简单的宗教观念上的差异相比,历史、地缘和现实的利益纷争可能才是出现冲突的更根本的原因。

从叙述中,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美国式”的偏见,但即便如此,库特卜、扎瓦希里、本•拉登等激进、暴力、恐怖组织的灵魂人物呈现的仍然是几乎完美的个人形象——除了中间有几章节对本•拉登明显的丑化——他们待人和善且宽容,非常有礼貌,勤劳朴素,处事严谨,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所有这些激进/恐怖组织都依赖着世俗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一般观念中纯粹的宗教信仰,才得以维系。

“为什么又是美国?”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沈丁立先生的这篇序被放在了书中正文的最前面,而作者大概本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基地组织与美国直接冲突之后,作者始终在追问或者说埋怨的是,为什么没有及时把本•拉登干掉,为什么没有及时制止相关人员的活动从而避免9•11事件。从关注9•11事件本身而言,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正如作者所试图揭示的那样,9•11事件并不是基地组织或者说本•拉登个人的“丧心病狂”,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缘背景。而且我们看到,作者对非美国人的伤亡基本是一种冷漠的态度,甚至为了一次“可能”炸死本•拉登的机会, 不惜“弄死几个王子”(作者当然没有这样直接的叙述,但叙述中对持此观点而被解职的中情局官员抱有深切的同情,P334)。

换个角度说,作者在书中也多次提到了伊斯兰教义应该是明确禁止自杀式袭击的。对于笃信教义的伊斯兰民众来说,去实施自杀式袭击显然不是激进组织的“圣令”和几位激进派宗教权威的解释就能简单驱动的,毕竟就算穆斯林真的将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宗教,对死亡没有任何畏惧,来自先知穆罕默德的训诫也应该有着更崇高的地位,而且同样有温和派宗教权威明确反对自杀式袭击。以世俗的眼光看,其中必然有其他现实的仇恨和利益: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没有给予伊斯兰世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足够的尊重,石油资源带来的利益冲突,伊斯兰与犹太人的冲突中对以方的偏袒,等等;而且,曾经有报道说过伊斯兰激进组织对自杀式袭击中死者家属的经济补偿。

The Looming Tower,作者指的无疑是在基地组织眼中逐渐浮现并最终倒下的世贸双子星,而对于我来说,也许可以借以作为对传说中巴别塔的期盼吧。巴别塔的建立需要沟通,沟通才有和解的可能,伊斯兰“恐怖主义”对“现代文明”、对美国的“杀机”,巴以持续的武装冲突,数百万人的生命和生活才有可能最终平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