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译制片回眸》这几个字从网上购了碟,前晚看了才知道原来是央视的电视节目合集。约略了解一些电视栏目的制作流程,从选题到录制到播出,可以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也可以嘁哩喀嚓,萝卜快了不洗泥。所以,知道片子的出处之后,心里反而也就释然了许多。虽说其中提供的信息和影像资料,有些还是挺珍贵的,但片子制作的粗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一共分为五集的片子,只能说对中国的译制片事业做了一番并不完整的扫描。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第一部苏联影片《普通一兵》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今昔,感觉编导的线索是不稳定的,也是不明确的,要么是“因陋就简”,要么就是“毫无章法”。
一边遗憾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也心疼买碟花的银子真冤枉呵),一边随着电视画面勾起了自己的回忆。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有几个不是在译制片的“魅惑”下,从而迷上了电影迷上了艺术。而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正是中国的译制片事业最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我们最受益的一段求学时光。那时候,广播里的“电影录音剪辑”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我用那台单卡录音机录过不知多少盘磁带,当然,它们现在可能已经无法放出声音来了,但他们的声音,却始终在我心里。
向隽殊,邱岳峰,童自荣,苏秀,乔榛,刘广宁……这些名字对应的是一部部经典电影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声音,或暗哑或浑厚,或清亮或沉静,各具特色却又恰如其分。
我还清楚地记得,十五年前,与女友合住在一间顶楼的房子时,时常会在夜半时分,围坐在一个小录音机旁边,一遍遍地听电影录音。
“如果上帝赋予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
“爱德华,我回家了。”
我们像当初参加选拔一样,声情并茂地合着录音一起背诵那些经典台词,直到最后不知被其中的哪一句话戳中了心事,彼此相顾无言,恹恹地各自回房睡去。
片头的音乐不用多想就能辨出是哪部电影里的——《简爱》《佐罗》《追捕》《叶塞尼亚》《大篷车》……那是无数次在广播中、录音机里反复聆听过的,以至后来做广播时频繁拿来借用作背景音乐的,异样熟悉和喜爱的电影原声音乐。那么亲切,那么难以忘怀。
后来明白了,这是“译制片”的缘故,因为电影的起承转合、人物命运或故事情节,是以我们熟悉的语言呈现和表达的,也就是大家习惯上说的“外国人说中国话”。所以,那些带着异域色彩和其他民族音乐元素的电影配乐,听得久了,扎下了根,竟也就有了入乡随俗般的亲切感。好像《普通一兵》里的苏联官兵,一嘴的东北大馇子味儿,不仅不可笑,反而更添几分逼真。
这套五集的电视栏目,“回眸”的重点最后落在了上影译制片厂。可惜,短暂的几段访谈,还不能更好地展现这些曾经比电影明星还红的译制片演员的风采。而且,片子没有把电视剧的配音演员列进去,实在费解。我想,只有借助文字了,去阅读相关的书,从中体悟他们声音背后的故事。
他们都老了,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据说晚景凄凉。而他们曾经的声音,大约是可以不朽的。
如今,看碟早已成为日常,不过,宁肯连蒙带猜地听原声或者忍受错漏百出的字幕,也不肯选配音版的片子。实在是他们的声音太完美,太经典,而现在的配音则太机械,太生硬了。
细想来,其实并不在于技术水平的先进、高低与否,而是在于今天的人们普遍缺失了八十年代的那种热情。而他们的声音,却能深深植入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历久弥新,其魅力所在恐怕正在于此。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22:2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