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薄薄的小书拖拖拉拉拖拖拉拉看了很久,期间知道自己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且不提;这书基本上是在睡觉前床上,午睡前apartment的沙发上和宿舍的马桶上看完的。
从某个方面说这本书是一个杂烩,其中讨论的包括中国古典的散文、诗歌辞赋,不分年代,把这些都联系起来的是这书的题目:追忆。所有的讨论的古典作品都与回忆有关,这真的是一个绝好的主题。
中国人有个祖先崇拜的传统,动辄“前不见古人”,然后感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感觉年事已高,事业落空的那些人,追忆起建过功立过业的那些个古人来往往老泪纵横,让读者也不禁感慨唏嘘,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砚山》;失去爱人的人会回忆他们之前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或者不那么美好的过去,比如李清照的《金石录》的后记和吴文英的长调《莺啼序》;上了年纪的人则易于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种种,比如沈复的《浮生六记》;还有文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比如鲍照的《芜城赋》,这是常见的有借古讽今之意的作品了;还有很重要的,活人对死人的态度,甚至尽管他和死人只有一面之缘,比如王阳明的《瘗旅文》。
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回忆的某种特质:“所有的回忆都会给人带来某种痛苦,这或者是因为被回忆的事件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或者是因为想到某些甜蜜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感到的痛苦。”个人认为,回忆的最大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回忆都偏离真实。我现在明白为什么姜文在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始终强调“...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回忆中的真实与幻觉,你能分的清么?
有趣的是这本书和我之前读的《叶嘉莹说初盛唐诗》,选了同一首诗,即孟浩然的《与诸子登砚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就为理解这首诗提供了两个角度,叶先生主要侧重于孟浩然本人的生平,因为他仕隐两失,感到生命落空,登上砚山看到古人羊祜的碑文还在,不禁老泪纵横,不能自已;此书则侧重历史地联系砚山上的“堕泪碑”,讲每个登上山的人都希望把自己与这座山联系在一起从而被后人记住,还扯出了杜预、欧阳修一干人等,未免有点一厢情愿。我更喜欢叶老师的解释,这样也更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看起来,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终究是隔了一层,好的地方是是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解释角度,也许会很有启发性;也许你会说,他们没有中国传统的束缚,但别忘了,他们也没有中国文化传统所提供的养分。
另外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李清照为《金石录》后记,《金石录》算是她和她丈夫的心血。这篇后记回顾了她和丈夫的一些往昔。从最开始两人因为有共同搜集好书好画和古器的爱好,然后一同“咀嚼”的美好时光,那也许是他们最幸福最单纯的日子;到后来两人对藏品的态度产生分歧,他丈夫越来越把它们当一回事,以致失去了觅得这些藏品的闲适之情,陷到对荣利的计较里去了,李清照文中也小有埋怨。我的感觉是丈夫和妻子有共同的爱好,但是后来产生分歧是非常正常的,并不必看的那么悲观和怨念。倒是后来丈夫的死去,孤独的李清照在战乱总要尽量保护好这些藏品,辗转流离之中藏品不断的散失,直到最后残留下来的只有几册残破不成部帙的书。这种不断失去心爱之物的过程使她始终处在一种悲伤之中,而且这些藏品记录这她和她死去的丈夫的过去。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首先是由开始的纯粹兴趣而搜集到最后人为物所累,战乱中得想办法把十几间屋子的藏品运走对一个弱女子而言其难度可想而知;然后是在不断的流离奔波之中,那些代表死去丈夫的心血以及两人诸多回忆的她个人极为珍视喜爱的物品不断失去,这是一种持续的痛。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22:2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