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转山《年轻的冒险――转山》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21:36
  • 61

《转山――边境流浪者》是广西师范出版社在去年10月份才出版的一本关于流浪和旅行的书,书不厚,只有11万字,中间夹了不少彩图。作者谢旺霖是台湾的一个24岁的青年,他在取得“流浪者计划”基金资助资格后,用2个月的时间,独自骑单车从云南丽江前往拉萨,并将此间的经历写成了《转山》一书。

吸引我开始阅读的自然是关于旅行和流浪的主题,但也因为包括扉页上林怀民、梁文道等人的短评,其中一句是“每隔几年,总有一本书会激起一代人出走流浪的欲望,然后每个人回来之后也都觉得自己应该写一本书……它就是那一本可以召唤整代人的书。”我满怀期待看完了这本可能是“可以召唤整代人的书”,我承认我也有感动,也有被吸引,但我并不觉得这本书能担当起召唤整代人的责任。我只能想象,或者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成熟的旅行者,10多年的旅行和旅途经历,已经使我难以被轻易撩拨起来,又或者,那些写荐文的名家们总是难免特别客气和鼓励。

我在反复地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对这本书总是有点不能全然认同,是什么让我一边感同身受着作者的经历又一边生出奇怪的抗拒感,我想我不喜欢的应该是书中不经意的煽情吧。我并不否认作者已经在努力还原他的真实体验和情感,但当一趟旅途本身仿佛就是一次充满煽情元素的行为艺术,那么如实反映出来的自我感受也不可能去除煽情的影响。这是一篇充斥着自我的游记,而旅途中情绪和感受往往是被夸张的,如果不加过滤地将当时被夸张的感受如实复述出来,那必然是煽情的。而本书作者少有地使用了第二人称“你”来记述这次经历,从一方面来说这或者如蒋勋所言“像是看着另一个’我’,有了反省与观察的距离”,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却是让这种貌似客观的形式使自我的煽情显得更为堂而皇之。

从游记的一开始,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年轻人玩命啊。在一个不太适合的季节,没有充足的准备,再加上自己把应有的预算减半的情况下,就只身出发去高原骑行,这可以说是青春的勇气和冒险,也可以说是鲁莽和冲动,但这绝不是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也不是一个成熟和冷静的旅行者应有的作为。也许有人说青春就是不顾后果的激情,也许是的,只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已经不敢轻易认同这样的轻率。书中记述最惊险的一段是《梅里雪山前的失足》中关于作者如何冒黑赶路,连人带车摔下断崖,“前轮死死卡在岩缝下,而后轮和双脚完全悬荡在断崖之外”,这样的文字在推荐中被反复引用,似乎这样的惊心动魄才足以煽动所有的读者。确实,当我读到这里,我也提作者捏了一把汗,如果他真的就这样摔死了呢,也许就没有了今天的这本书,不过却会多了一个伤心的母亲。象这样的惊险片段在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看来,要不是由于前面提到过的种种准备不足,这些惊险大多可以避免的。我也到过西藏,也经历过某些作者所经历身体疾痛和旅途中不可预测的风险,颇能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人的渺小,能在每次中危险中侥幸并不是必然。虽然这样的剧情很刺激,很浪漫,也适合年轻的冲动的心,更适合作为书的煽情段落,但我只希望那些对旅行缺乏了解的青年人看了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以为只要凭着勇气和决心就可以总在冒险中侥幸,并象那些荐文所说的,纷纷展开自己的流浪。

尽管我反对作者并不算太负责任的旅行方式和这本书周边所鼓吹的冒险,但我并不否认作者是真诚和勇敢。我这里所说的勇敢不是指那种在暗夜骑行或者大风雪中赶路之类的,而是作者敢于较真实地呈现出自己软弱和怯懦。书中有大量作者自我心灵对话,尽管不算深刻,也不及精妙,但却有起码的真诚。就象在《八宿记事》中关于打碎热水瓶并逃脱的事,作者毫不忌讳地描写了自己“夹藏这一点卑鄙、龌龊和刺痛的兴奋”;而在《行路难》中,作者在风雪中推行上色季拉山口,在风雪和疲倦中拒绝了过路司机的多次邀请,尽管已是“半软地跪在地上,仅剩余哀求的口吻,泪也不争气跟着掉了下来”。

《转山》虽然是一本讲述勇气和执着的书,但书中的“转山”其实并不是传统宗教意义上的转山,正如作者自己在文中说到的,“你只能说着你的故事,而非西藏的故事”。这是作者的一次肉体和心灵冒险和成长经历,但它还不是我心目中真正流浪者的故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