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恰好遭遇了两个社会现象。
第一个是看了“开平少女凌辱少女”的视频。对于新闻,我向来不敏感,当新闻已成旧事,我在方刚博客上才看到中国10大网络性事评选的活动。历数一遍,除了“艳照门事件”,其他的我都一无所知。遂一个一个搜索来看,当搜到“开平少女凌辱少女”事件的时候,很不幸,看到了视频。
实话说,片子里的虐待绝对没有“美军虐俘事件”惨重,更没有“马来暴徒杀害华人”恐怖,就是几个闹着玩的中学生,无法无天的把“玩笑”闹大了。看着都是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心才一次次的收紧,一次次的想到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这就是影像的力量,是一篇新闻报道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影像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学研究的范围藉此而拓宽,如果日军侵华发生在影像唾手可得之后,中国的抗日历史是否会被改写?电视在1997年才被引进不丹王国,对于一个古老且封闭的国家,影像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社会学在寻求这些问题的数据和分析,但是社会的飞速的震颤的变动,使得黑暗飞逝太快,快得没有时间反省;分析永远滞后,社会学的知识从普及到应用这个时间段,很多人的观念和生命就飞回湮灭了……
第二个社会现象,是遭遇了“网络恶搞”事件。网络上的“恶搞”,类似于“打群架心理”,看到有人被打了,就在暗地里扔个石头拍两块板砖,然后撒腿跑到很远的地方,笑得肚子疼。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的,伸长脖子,一心想要自己的“人血馒头”,王小波笔下“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时代却并不沉默,他们敏感着、顾盼着、窃窃私语着、伺机而动着……一看到什么自己不能够接受的事件就一哄而上,反正苍蝇没有姓名,没有样子,是一群的,安全的,最好多出现一些新鲜事,那样日子才有滋有味。
在《社会学与生活》中提到地位的授予问题。个人认为在封建社会,地位的授予更多的牵扯到出身与阶级。但是在网络时代,除了平面媒体,另一个授予地位的方式是点击率或曰搜索次数。2002年6月google全球用户在五位明星(搜索条件)中搜索量最大的是贝克汉姆,到12月转为艾米纳姆。不论是好心关注还是恶意诽谤,点击率决定了名人的地位。网友喜欢互相转发名人的没拍好的照片,不好看的角度,难看的部位……其实这都是人的心理的阴暗面,对公众人物的丑化,是树立自己自信心的一种方式,有人甚至明确表示“明明还没有自己好看,真不知道为什么能够火?”其实正是这种恶意的关注,无形中确立了名人的地位,这就是娱乐公司为什么不惜为明星制造负面“绯闻”,其实是确立明星地位的把戏。网友骂的越重,娱乐公司就越开心,达到顶峰时,开一个声泪俱下的新闻发布会,宣告所有评论为无稽之谈,明星的地位就在网友的鼠标上,如日中天了。
“社会是个大染缸”是中国人评论社会最爱发的感慨,一副置身事外无限惋惜又无可奈何的口气。其实社会“有染”,每个人都是脱不了干系的,包括我自己,也确实看过那些八卦娱乐报道,捕风捉影,拍到张柏芝脸上长痘就叫人家“烂脸明星”,看到张曼玉换发型就称“雷死人不偿命”,有的实在没什么说的,就瞎设计一些对白,博观者一笑。可怕的是,这样的杂志风行天下,读者众多,远远超过一个普及性的社会学读物。
社会学很美,社会很黑。可是社会太黑,社会学就永远美不起来。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20:4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