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你我的崩壞世界《“崩坏”背后的世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15:32
  • 63

人的喜好往往是没有道理的。或者正如它所说:任何东西都能成为道理。所以,如果在临死前(当然这只是如果)只被允许重温一套书,那我会选《仰望半月的夜空》,但如果只能看一本书,那一定是

——《你我的崩坏世界》。

没错,这只是关乎我自己个人的选择——因为假设不成立,所以结论不成立。但即便是这样一种建立在虚假之上的“结论”,依旧有着其“内在”的道理。

是的,即便是最彻底的谎言,在它的背后必然存在着“谎言被需要”的道理。

这,恐怕就是我今天所说的东西——在时隔一年重新翻阅《崩坏世界》的时间点上,继电波少女和No.1301之后。对我而言,这样的作为所具有的全部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小说本身,而是在于敲击键盘的自己。

好。戏言,依旧先说到这。

你我的崩坏世界(注:台版中标题“的”在第三位,图书馆中“的”在第五位。)

声明一下:在看下文之前先确保自己通读全文一遍,建议两遍或以上。我同样不会回答任何问题。

我认为,一本小说的完整应该包括小说自身和评论两部分,缺少了任何一部分(像《墓园》那种bt甚至会缺少本体)都不是严谨意义上的“完整”。为了相对“严谨”地证明这一观点,请允许我举出金圣叹和脂批这两个并不“亲切”却又“恰如其分”的例子。

一般而言,小说是作者写的,评论是读者写的。但的确是有一种小说,它自身包含了两部分——同时包含了小说,以及对小说的评论。换句话说:作者在成书之前,既是在写小说,也是在写小说的评论。

第一次碰到这种小说时,我的感觉便是看到“螺旋之蛇”或者“摩比斯环”。不用说,所谓的“第一次”便是这本《你我的崩坏世界》。是的,这样的书相当难读,就好像是没有看过小说剧情直接看到评论(事实上西尾维新喜欢先写评论再写剧情),自然而然会让很多人出现消化不良乃至一头雾水等不适症状。然后耐着性子看第二遍或第三遍,甚至随便你看多少遍。无论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有一样东西你是永远得不到的,那就是“答案”。这是一本只有“谜面”的书,从某种角度来说,“答案”恰恰是这本书最不需要的东西。

因为世界原本就不会有“答案”,因为这玩意和“正义使者”一样,只是用来让人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已。

我到底想说什么?

一句话概括:这本书,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从第一个人物到最后一个人物,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句话——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每个人都在撒谎。

如果说“谜面”=“谎言”,因为不存在“答案”,所以你也可以“选择”认为,我所说一切的同样是——***裸的谎言。

在这一点上我完全认同“柜内样刻”所说

和“理由”相比,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将所有的“废话”去掉,只留下剧情,那么《崩坏世界》就不不会是崩坏世界;同理,将“废话”留下而删除剧情,它同样不是《崩坏世界》,不管我们是否读懂了“废话”,不管那些“废话”在作者心中代表着什么,都必须承认一个前提——在这本书中“废话”是必不可缺的。

所以,感想就是从一句“废话”开始。

这是黑猫对样刻说的。

对世界说谎的你——现在,在意被世界欺骗在意得不得了,因为总是说谎,你无法相信任何人。‘说谎’的真正烦恼就在这,不是无法受到任何人信任,那不是问题——而是,变得无法相信任何人,变得只会怀疑每个人是否都在瞒着自己?

只要存在1%的缺陷,那么剩下的99%便全是谎言。这段话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样刻对其他人撒了谎,而是在于

——“样刻无法相信任何人”。

It's the key point。

在小说中用第一人称“我”所带来的一大特点,便是读者的判断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我”的思路所操纵,因为我们下意识地认为“我”所说的一定是“对”的。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呢?样刻即使对自已也在不断撒谎,不是吗?

事实上,在《崩坏世界》中,样刻对事件的全部认知都是通过“交谈”得到的。换言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完全建立在样刻与他人的“交谈”之上(从这点来说他的确是个最彻底的看客)。但是,另一方面,样刻的“选择”又是建立在他对事件的“认知”之上。

换句话说,样刻(包括我们)相信了所有人的话——相信了数泽制造了矛盾,相信了黑猫在卖春,相信了箱彦和琴原杀了数泽六人。并在这个前提之下做出了“最恰当”的选择。

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何黑猫还要说——“样刻无法相信任何人”?

假设:样刻无法相信任何人。那么,便会得出一个看似正常的结论——样刻其实认为:“即便他们说谎也没所谓”。

事实上的确如此。样刻并没有因为知道黑猫卖春而讨厌她,也没有因为琴原杀人而逃避她。至于数泽,不能说样刻完全相信黑猫所言,只是这样做是最“安全”的做法。无论真假,数泽对于样刻来说,的确是一种“威胁”。

虽然真假对于样刻来说,是无关痛痒的问题,但读者显然不能被随便糊弄。所以,问题就变成了——除了样刻,究竟还有谁在撒谎?

实际上,判断真伪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基于“这个世界”的自身特性(崩坏)。我毫不客气地取了极限条件。虽然这个结论看似荒诞不经甚至有些无聊透顶。

——他们,每个人都在撒谎。

好了,我说了,作者同时写着小说和评论,因此我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一次黑猫的角色,问出同样的一句话。

——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

太搞笑了,如果——箱彦在撒谎,病院坂黑猫并没有在卖春;如果——黑猫的推断都是错的,人并不是箱彦和琴原杀的;那么,样刻的选择还有什么意义?!这本书的意义到底在哪啊!没有卖春,没有杀人,这个世界不是“很”正常吗?不过是有些家伙在自以为是地撒谎,误以为世界崩坏而已!难道要我们去看妹控和兄控如何相爱如宾吗?!

可是,从“客观事实”上讲,我必须承认,不管是箱彦还是黑猫的话,真的一点也经不起推敲。卖春的场所是保健室——这个学校难道没有体育课?还是说保健室有很多个?扮戏的理由捏造样刻不在场的证据——拜托,样刻在数泽死后1周都没有被请去喝茶,还捏造证据干嘛,难道警察全部去放黄金周了吗??

是的,即使我觉察到了种种不妥(相信很多人都觉察到了),在内心中,我依旧会不自觉地相信他们在说真话(的确大多数人“愿意”相信他们在说的是真话)。这是为什么?到底在哪里,发生了扭曲事实,让我们误以为世界早已崩坏的“什么”?

——吊桥效应。

这个幻觉不仅仅发生在样刻身上,也发生在了读者身上。确实如此。

数一下,在全篇究竟出现了多少个吊桥效应?夜月的发飙算是第一个,打出了第一个本垒,但样刻原本就是妹控,所以不算这一个也可以;第二个,应该算是黑猫的自杀,正是黑猫的自杀使得我们“不忍”去质疑她,使得样刻偏向她。而第三个,便是箱彦的现身说法,让我们在震撼中得知黑猫卖春。正是箱彦的“凄惨遭遇”让我们同样“不忍”质疑他的真假。至于第四个,则是琴原承认“数泽是她杀的”。连杀人凶手都承认了,我们更没有理由去质疑琴原究竟有没有杀人。

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们所说的都是真的。

可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理由”质疑,因为没有任何“客观事实”站出来,以“答案”或者“真相”的身份告诉我们:他们在撒谎。所以,我们,读者根本不“愿意”去质疑他们的谎言,即使这样的谎言看上去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也许,黑猫只是单纯的“人群不适症”,也许,箱彦和琴原只是在合伙欺骗样刻,也许,数泽是别人杀的(想想是谁规定只有6人有犯罪嫌疑?这可能吗)。这个时候我发现,这样“天真”的结果无疑是最好的结果——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只是我们误以为世界崩坏而已。

然后,我才恍然大悟——即便是这样的结果,柜内样刻的“选择”同样是最恰当的。或许,他并没有被任何人骗,但事实谁也不知道。

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他们所说皆是谎言。

那么,这样的谎言,有意义吗?

有。

“但是,正因为是例外,所以才危险。”

“……”

“不是贞操的问题,像你这么单纯的家伙,是最容易被打倒的。对病院坂来说,你是最容易捕获的猎物。你最重要东西是什么?”

“……妹妹。”

“啊……那不是已经有一半左右被抢走了吗。”

虽然箱彦的话不可信,但他(作者)的结论并没有说错。制造吊桥者的唯一目的便是让某人产生幻觉。但这个结论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过于“黑暗”的问题:难道说,黑猫的自杀并不是困惑,而是处心积虑为了让样刻喜欢她?!天啊,这怎么可能??然后马上想到,如果说这是不可能,同样是“死”,为什么箱彦(琴原)杀死数泽就那么的理所当然呢?

黑猫说他俩是“失手”,那,黑猫自杀是不是也有些过于“失心疯”?

实际上,阴谋论是箱彦最先提出来的。样刻也并非没有质疑。

而且……我,柜内样刻与那家伙,病院坂黑猫,在我们不算短的往来中,“最初的场景”、“与那家伙相遇的契机”,那时候,如果说她是否毫无目的……如果能想起病院坂一开始怎么叫住我的话……不过——

处心积虑,这个词用得好。我们不管他们说了什么,箱彦的矛头显然是指向了黑猫(暂且不问理由),而黑猫的矛头,却也是“巧合”地指向箱彦和琴原。“似乎”只有夜月是最“天真无邪”的。但是他们,所有人的言语,都是以“柜内样刻”作为目标物。

从这点来说,他们或者,只是单纯地——互相诋毁而已。

谎言的目的,并非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

事实上,数泽的死并没有被“谎言”解决,这篇文章的“真结尾”只能是“警方抓住杀人凶手”。但这个看似最关键,最能戳破一切的“真相”根本不存在,既没有调查,也没有问话,甚至连警察都没有出现过。

只能说,作者恐怕是故意不将结果写出。好让整个小说剩下了由彼此的言语所构成的,“真”和“假”混合在一起的崩坏世界。

——“我管你们这些满口谎言的家伙是死是活”

好吧,我承认,这样的想法,这样的阴谋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箱彦杀了人,黑猫卖了春更可怕。

或者说:

这样的世界(全部人都撒了谎),即使从结果上来说是“最好”的(没有杀人,没有卖春)。

却也毫无疑问地,是最糟糕的“崩坏世界”。

最后,便是作者西尾自己的后记。依旧是啰嗦得让人皱眉啊。

“真是无聊啊——”、“没有什么有趣的吗——”,这是本书作者的口头禅,至今不晓得已经听过一万次还是十万次了,这种人久了会不会变得全无干劲呢。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答案并非如此,而是“那么就去找有趣的事吧”会生气地去尝试错误,结果便会意外发现有趣的事物。虽然有句温暖人心的话是说“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但是那“真有意义”的东西慢慢地、渐渐地无法给予他刺激,他已经腻了。然后这位面临“腻了”、“习惯了”的人如同失去了“好不容易找到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东西”般,他尝到了无法忍受的失落感。虽然被失落感埋没,但他仍在找寻“真有趣!太棒了!”的东西,不过无论找到了多少或发现多少,他尝到的还是只有失落感。不过,的确有得到东西,而且他所体验过的事物也在他体内牢牢生了根,好好地存活着。但他只想着“我总在失去”,看见别人能正常地享受乐趣时,就会受严重的嫉妒感与劣等感折磨。那么,如果要问他怎么了,他后来开始“分析”,自己感到有趣的“这个”究竟为什么有趣,是加入什么材料才让它被成为“有趣”,他希望依靠理论来巩固立足点,为了不让这份“有趣感”消失,不要让他“丧失”。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即使全部拿来分析,“结果也只是如此”。一想到“这为什么有趣”,他也只能说“没有这就不有趣了”、“没有这不行”或是“只要有这个就什么都有趣了”。最后,他所剩下的,连失落感也不是,只有失落。真是无聊啊——

本书是高中生们的故事,极度无力冗长;明明无聊却又有趣;应该是有趣的却又无聊;有友情有爱情;有正经有滑稽;假装聪明又假装蠢笨;好像很有道理又好像全无道理,一个充满失落的故事---不过,即使是那样失落,也与获得没什么差别吧。不管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人生及世界都是单行道,那这样来看你的世界是什么世界呢,曾经是“你我的崩坏世界”。

本书是从企画立案到制作,都得到责任编辑太天先生很大的帮忙,本次也请到TAGRO老师负责插画。老实说我不太懂为什么我的人生会走到这么惊人的地步,要去分析也很奇怪,所以就让它顺其自然吧。总之就请各位看到烦为止吧。以上。

以上。

——Ja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