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象基耶斯洛夫斯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13:44
  • 43

写于两年前的文章。当时正值大二,对许多事物事物充满兴趣与莫名的热情。

我希望这些曾经十分执着的爱好、热情,即使会逐渐消褪,也不要消失。

引自:http://kfilmuzik.blog.tianya.cn/

----------------------------------------------------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将已看过数遍的《蓝》又看了一遍。透过屏幕上熟悉的影像的背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身影仍时而邻近时而遥远。对于他的作品,每次的观影过程更像是一场郑重的仪式。

我想,基氏的纯粹、深刻、博大、深邃,会让每一个试图准确解读他的影迷感到无能为力的。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中译本封面,是一幅他自己的沉思照片。从他的充满知识分子意味的脸庞上,我们能分明读出一位思想者对其思索对象的忧虑神情。在这本自述集中,他以坦然随意的、不紧不慢的、甚至是絮絮叨叨的语气,讲述着他的电影经历。表面的不经意的娓娓而谈,或者是喃喃自语中,掩盖不住的是这位大师内在的态度——对于电影的激情,以及坚持。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作品,充盈着明显的思想的力量。他这样述说对于电影的感受:我喜欢观察生命的碎片;喜欢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形下,拍下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他以毕生之力探讨个人的困境、自由的存在、伦理的矛盾等哲学命题。他所致力创造出的影像世界,既不同于伯格曼那般充满理性和宗教情怀,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的浓郁的甚至是过足的诗意叙述,更不同于库布里克的繁复多变的电影语言——我想这样的对比也是无意义的: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在于其自身的独特性的不可模仿和不可复制。然而同样作为公认的电影大师,基氏的作品却绝不过于艰涩深奥——相反,他还是一位说故事的好手,他的《十诫》《三色》等,每部都有一个精巧的、完整概念的、几可属于小说家的故事情节。对于基氏而言,故事只是一种表现手法;正如电影对其而言,也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媒介。

学者刘小枫称他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学者的文章大多会因术语的堆砌、含义的晦涩而变得佶屈聱牙难以卒读,但刘小枫多少回避了这一点。他写的几篇怀念基氏的文章,为迷茫的渴望理解这位大师的众人指出了一条道路——更确切地说,是一条捷径。人们有意无意的都从他文章中切入的角度去理解基氏——同时这样是否也会造成解读上的单维或者狭隘化呢?譬如对于《蓝白红》三部曲,我想一千个热爱它的影迷,就应会有一千种仅属于自己的理解——即使这种理解感受并不容易表述清楚,但因其只隶属于自身的内心领悟,便会显得犹为珍贵。

每部多维的、深层次的、充满隐喻意味的伟大作品,总是会服从于多种阐释的。我们也总是乐此不疲地从大师作品中搜寻其思考的痕迹,并以此作为阐释的凭证,从而满足自己的将影像艺术还原成文字表达的欲望。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阐释过度的年代——这是否暗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文字,是否总比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电影、绘画、音乐等)拥有更高的权利?我想,我的这篇试图阐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文章也是无意义的,最初写作的冲动也只成了徒劳的努力。诗人顾城曾说:理解即误解;理智的古人也有言: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焉。我们有必要暂时放下对于理解或阐释的固执追求,而应该安静地停留在纯粹的影像世界所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和心灵想象。

但总而言之,基氏的电影已经成为我——以及其他更多的影迷——的观影历程中绝对美好且深刻的记忆。当已故去十余年的大师渐渐成为一件往事时,这应是对其最好的怀念方式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