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情场浪子爱因斯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13:02
  • 40

说起爱因斯坦,大概这个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他做为科学巨人的伟大贡献: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否定了以太的存在,重新构建了宇宙,从根本上改变了物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解释了引力的本质,并打开了量子混沌的魔瓶等等等等。至于他凡俗的一面,却鲜少有人提起。

美国科普作家Dennis Overbye花了七年时间,阅读了无数的出版物和信件,拜访了爱因斯坦和他朋友们的后代,东奔西走于他曾经居住过的每一个地方,基于大量史料写成的这本科普类传记《Einstenin In Love》,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Dennis 在探索爱因斯坦的科学理念、追踪他的思维过程之外,还详尽描述了他的罗曼史和家庭事务,展现给我们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因斯坦——既会用他的上半身做出思考和计划,又会被下半身左右命运。

坦白说,这部书因为要理清爱因斯坦的思想脉络,涉及很多理论物理、数学、天文学甚至哲学的概念,对站在科学门槛之外的我而言,读起来绝对不算轻松。另一方面,顺着爱因斯坦的生活轨迹而走,我惊讶得发现他竟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情场浪子,一生风流不羁,情感飘忽不定。于是,他那令人高山仰止的智力难以掩盖他的情感缺陷、人格瑕疵,做为血肉之躯,他因此走下科学的神坛,走出耀眼的光圈,和我们的距离在无形中开始拉近。

爱因斯坦的第一次恋爱,是和他寄宿主人家的女儿玛丽,当时他正在为进入瑞士联邦工学院而补习,他曾对玛丽因双方智力的差距而存在的担忧焦虑而嗤之以鼻加以斥责。但当他告别依依不舍的情人,来到自由之都苏黎世,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他转而被女同学米列娃所放射出的神秘、坚毅、羞怯和知性的光芒吸引,玛丽曾经吸引过他的美丽和小资情调开始褪色,对她无情的抛弃颇有点类似中国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移情别恋的欧洲版。

当爱因斯坦一步步走进宇宙的深处,探索时空的奥秘时,米列娃却因为辅佐爱因斯坦研究以太以致无暇顾及自己学业,更因为恋爱受阻、情绪不稳、怀孕生子而不得不结束她自己一度被看好的科学生涯,走入幕后,成为成功男人背后默默支持着的女子(后世的物理史学家甚至争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观点一部分来自于她)。等他们排除险阻成家立业,等他声名鹊起时,她距离他的科学生活也越来越遥远,他对她的激情开始消退,她对他而言,不再是科学探索道路上把臂同行的知音,反而成为来自旧世界的一份沉重的债务。他甚至曾对友人提及:“婚姻,是一种企图使某件出于偶然的事情持续下去的不成功的尝试。”埋首科学思索的同时,做为男人,他亦不能免俗得流连于各种风月场所。

其后,爱因斯坦与堂姐埃尔莎(当时柏林社交界明星,其风采美艳可想而知)的重逢,使得情感出轨势在必然,并最终促成了他和米列娃的离婚。分居过程中乃至离婚后爱因斯坦所表现出来的冷酷、绝情、蛮横、无理让人寒心,而如果再翻翻多年前他写给米列娃热情洋溢的情书,对照他多年后向友人所做的种种抱怨,有点让人说不出的厌恶。最让我瞠目的,应该是他离婚后情感再度迁移到埃尔莎女儿伊尔塞身上,而且任由她们母女俩来决定谁是他的配偶人选,他只是被动得等待齐人之福从天而降。

读到此,我其实有点困惑,怎么可能,思想上的高大与情感道德上的丑陋可以如此有机得结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直到最后,看到爱因斯坦引用叔本华的话来解释人们对艺术和科学的热爱与追求时——“我同意叔本华说的,引导人们通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其中令人痛苦的粗糙状态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摆脱一个人自身总是在变化着的欲望的羁绊。……科学家努力要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使这个宇宙及它的结构成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这是为了以这种方法去寻找到他在狭窄的个人经历的漩涡中无法找到的宁静与安全。”—— 我才有那么一点点明白过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