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Bait and Switch《Bait and Switch》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11:42
  • 56

May 03 2007

这是Ehrenreich继Nickel and Dimed之后又一本基于社会实验的作品。在N&D中,她尝试的是各种低工资的体力劳动,以体会今日美国Working Poor的生活困境。而这本书尝试的对象是白领中产阶层。但这本书不如N&D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一年的尝试下来,她居然始终没有找到一份白领工作!这当然是今天美国工作市场的一个反映,但这也决定书中她所能讨论的只能是下岗白领再就业的困难,而无法直接涉及白领阶层在工作岗位上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在N&D中,她每换一个工作,就带读者进入一个新的生活体验,每个工作上所特有的滑稽也被她充分地挖掘。这本书就缺乏这种趣味。读来读去也只是她尝试各种找工作的渠道一一失败,到后头很有些单调乏味。

但书中所涉及的美国中产阶层中不少人所经历的downward mobility仍然是个重要的问题。读完之后才意识到,在美国过个小康生活何其不易。美国现在的就业系统确实有几个很不利于中产阶级的趋势。首先是缺乏job security and safety net(这两个词的中文应该是什么?就业安全?安全网?要么有歧意、要么不顺耳)。四五十岁的人,原来还拿着一年六位数的工资,一朝下了岗,能再拿几个月的相当工资60%的失业补助,靠自己的积蓄再支撑一年半载(车贷、房贷、子女的学费照样得付),但如果在这段缓冲期中还找不到个工作爬回到原来的高度,问题就大了。一则,医疗保险跟着工作走,人到中年谁都多少有点pre-existing conditions,想自己再买保险,价钱就大不一样了。二则,现在的就业市场对职业履历中的空隙十分残酷无情,如果简历上有一年半载说不清是在干什么正经事(比如说待业、在家操持家务),即便美其名曰可以说是在做freelance consulting (which has become a code name for unemployment),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就处于巨大的劣势。就业的空隙简直象犯罪纪录一样,一旦有了,找工作只会越来越难。第三,年龄和经验也是个重要的劣势。经验越多,价钱也就越高,即便你自己愿意贱卖,雇主都不愿搭理。

造成这种局面的大概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白领工作的流失,比如说外包到亚洲。

二、白领工作已经被程序化、简单化(就如马克思早已预言的de-skilling:工作变得越简单、可替代、易掌握,劳动者的力量就越小)。今天这些MNC,雇了成千上万的白领,其实有多少真有技术性、需要很高智力的事要做?即便如会计、IT这种需要点专业技术的活,找个刚毕业的专业对口的学生往往也绰绰有余了,而其他诸如人事、市场、公关、调研、管理之类,都是学学就会的。其实,最可替代的就是CEO,会打高尔夫球就行。

三、白领工作的casualization。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作变成了没有福利、没有就业保障、不成为公司固定员工的、随意性的“自由职业”。最典型、数量也最大的、就是推销员。这本书上说美国现有四十万人在从事直销,而这些人很多都是下岗后无法再就业才找了这条出路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直接针对个体消费者的产品与服务在采取直销的方式,从化妆品到保险。我在这儿都已经被一播又一播的人问询,要向我推销保险、投资、理财等各种服务。房地产经纪也是这么个差事。我才知道,只要通过一个执照考试,然后找一家公司挂个名,就可以成为个房地产经纪了,能挣多少钱就看你能卖出多少房子。但因为门槛这么低,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坚持不过头一两年。

四、大多数的白领工作职业化程度都很低、缺乏职业团体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别说医生、律师、教授,就连很多体力劳动的职业都有工会来争取自己权益,而大多数的白领工作却既没有文凭、执照造成的高门槛,又没有工会之类的团体来集体行动,所以才搞得比让清洁工下岗还容易。

书中还讲到corporate America的令人生厌的文化。美国虽然口口声声强调个性、强调多元化、强调创造力,但其实在公司里,需要的恰恰是以上这些东西的反面——老板们要的是公司的螺丝钉:任劳任怨、没有个性棱角、放到哪都一样,不会批判性的独立思考、不会挑战权威、即便被下了岗都还觉得是自己不对、不敢怪罪这个制度和比自己更加无能的上司。作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发现,几乎处处都在强调“可爱”(likability):可爱远比技能重要。一个不可爱的人,本事再大也没人敢要。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少人觉得在美国的MBA学生都很可笑。因为美国的MBA教育所做的,就是把人敲打进这个模子里。MBA学的那些条条框框都是雕虫小技,但重要的是接受了这一套corporate culture,知道了所谓的怎么作一个team player,知道了corporate world 里的伦理纲常,知道要崇拜CEO,知道要依着那套模式做PowerPoint的presentation,知道用benchmarking re-engineering de-layering之类的jargon。所以,即便你自学了MBA的所有课程,能象人家展示你该会的技能都会,但只要没有MBA的学位,没用!没读MBA,你就还不是此道中人,没受这个文化的薰陶,没接受这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很可能是个要rock the boat的nut case。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印度留学生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公司里混得开的一个原因:印度人善逢迎、能媚上,又巧舌如簧,所以更容易成为“自己人”。

两周前在回家路上买了盘American Beauty的碟片,把它又看了一遍。但看完这本书后才更加意识到为什么这部我一直觉得故事一般般的电影如此打动美国主流观众:它恰恰把盐洒在了美国中产阶级心里的最痛处。(其编剧Alan Ball也是Six Feet Under的执笔。)片子里Kevin Spacey演的老公,正是个花了十好几年在公司里,却始终没爬上去、随时都可被替换或裁减的白领。他老婆虽然事业还不错,但所做的正是前头说到的、已成为下岗白领“救命工作”的房地产经纪。所以当老公被下了岗,老婆突然遇上了个强劲的对手,本来的小康之家一下子就陷入危机之中。经济上的危机之外,再加上人到中年的生活危机,船不翻才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