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部)《这样的团长这样的团?!》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10:02
  • 75

“我的团长”,其实根本不是团长,是他自封的。为此,这个被唤作“死啦死啦”的中尉军需官,一场惨胜仗打下来,非但没立功受奖,反倒上了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然而经此劫难,这团长并没悔改,一有机会就招兵买马拉队伍。他有才干有想法,搞阴谋斗嘴皮子更在行,特别善于鼓蛊人心、笼络人心、振奋人心。

“我的团”里都是些啥角色呢?逃兵居多,兵痞居多,孬种居多。于是丑行居多、打骂居多、牢骚居多、怪事居多也就在所难免了。于是,庄严与悲壮只能像笋尖那样,聚焦起本能和仇恨的蛮力,顶开种种荒诞、仓皇、凄楚、迷离和狭促,最终得以破土而出。

团长发家,是从英军的仓库里,救出了二十来个被四个日军围困得屁滚尿流洋相百出的败兵。

写小说,跟打麻将套路似是而非,最怕和“清一色”,最喜欢做“十三不搭”。一把杂牌到手,打张吃张,就看怎么做局怎么挺张怎么开和了。道理简单,做起来不简单,等做出来,只能由着读者横挑鼻子竖挑眼了。这不像影视,有导演和演员们可以替你扛着,或者抢走你风头。

尽管这小说出得很近,冬至那天到了我手上,而且标明是上部,下部在哪儿,还要等。可小说写的故事不近,说的是上世纪抗日战争中的滇缅之战。

这题材比较偏,在大陆比较冷僻。我早十年读过一本薄的,如今丢在哪里都不知道了。最近有本黄仁宇生前写的《缅北之战》,大陆出版的,是通讯报道类的,不够入木三分。如果对滇缅之战特别感兴趣的,我觉得不妨拿兰晓龙先生这新出的小说当入门读物,然后到宝岛台湾旅游时,去那边的书店打探一下,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历史读本。

知道滇缅之战的,都应该知道在这个战役中,英国人不堪一击,而中日双方对打得极其惨烈,尤其是中方,可谓艰苦卓绝。中国军队出了戴安澜、孙立人等名将,后来一些败给共军的国军著名战将,在此并没输给对手。

这小说题材是好。但老实说,如果不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大红大紫,没有同名电视剧在云南拍摄时意外伤亡引爆媒体,没这两大因素作铺垫,单凭兰晓龙的名头,想使这本小说斩获颇丰广受关注,几乎不可能。

作者的功力也是个问题。兰晓龙绝对是个超强的编剧,但写小说,枝枝蔓蔓的,得更多些讲究,也得更考究些,至少写到目前为止,他还很难称得上一流的小说作者。当然我们很指望他将来能成为写小说的第一把好手。

如果你敏感些,会发觉作者在语言上、情节设置上,是有相当能力的,这其实跟作者的童子功,即编剧身份大有干系,换句话说,兰晓龙这回做了穿着小说马甲的编剧,或者是穿着编剧马甲的小说家。其次,他的评议水准也好于白描功夫以及整体架构能力。另外,或许是得益于史实的沉重、憋屈、愤懑,小说的黑色幽默几乎无处不在。

我没在电脑上搜索过兰晓龙写这本小说的相关信息,但相信这题材对他而言绝非一时的兴之所至,不管酝酿的时间长短,肯定是这题材,以及他所掌握的老兵追忆,给了他强烈的震撼,并引爆了他隐埋心底的,对战争、人性、国民性的思考与认知。甚至感觉到,他的写作状态很不平静,很难克制情绪,时常被那段历史追杀着且战且退,但一旦站稳脚跟,就又极力掩杀回去,文字间很有主客体穿越时空相互搏杀的气息。

很可贵的,是作者时常就事论事亮出了他的种种感悟与洞察,这同样能使我们能够轻易地透过滚滚硝烟,读出自己滚烫的心得来。这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各色人等,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毕竟,战争是生与死的极致状态,其强烈的折光是颇具穿透力的。

拿三五十年前的小说家的抗战作品跟如今的作家后生相比较,我们可以发觉,原生态的环境气氛可能传达得不那么真切了,但精神本质上的考察与开掘,则未必逊色。因此哪怕亲历者们被时间统统带走了,作家们依然能够拿这样的题材写出动人心魄的小说来。或许作家本来就有使命,在还原历史的同时,用现实中所得到的良知,去回报历史的恩惠,并获得开启未来的资格。因此,祖辈们可以确信他们的业绩与经历不会湮没、不会被遗忘。

2008-12-30 刊登于杭州日报 作者不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