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所撰的一部自传体的生活纪实随笔。“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句。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朝长洲人(即今日之江苏苏州),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11月12日),卒年几何不可考,据其书所记之事,最晚见于嘉庆十二年(1808年),可知其卒年当在此之后。其父稼夫,为幕府小官,复少尝随其父以幕宾为职,后因忿于官场污浊黑暗,易儒为贾,年十八时与陈芸(字淑珍)结为伉俪,恩爱情深。后因多番误会,与父母失和,两度被驱遣离家,颠沛流离,备偿凄苦。时至中年其妻客死他乡,后又丧父,继遭子亡,一生坎坷,可悲可泣。
按四部分类,《浮生六记》系属子部小说类,原书有六卷,已逸其二,各本均缺卷五卷六。其成书具体年代,多以1808年为是,窃以为,其实不然,原书卷五卷六未见于世,安知其中无记此后之事?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曾出版了六卷本足本的《浮生六记》,然其文前四卷不甚相符,不足为信,学界多视之为伪作,或说其《中山记历》抄袭李鼎元《使琉球记》,《养生记道》抄袭曾国藩(1811-1872)《曾文正公全集》颐养方面的日记,未知其实,姑备一说。
原书六卷依次为: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原缺,存目)
卷六 养生记道(原缺,存目)
其书所记者,琐屑繁杂,闺中私语、山川游历、谈诗论画,无不体现其夫妻之情深,及追求个性自由之精神,今人观之,亦可窥见当时之世态人情及礼教束缚。其文颇具“桐城派”之风格,叙事简洁生动,于疏淡寻常之文中显出蕴藉雅致,情真意切,让人读之如醉如痴,或为其闲情逸趣而会心一笑,或为其颠沛流离而悲怆不已。纵观全书结构,一反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之结构模式,以点滴小事体现人物性格及生活情趣,这以对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变革具有启迪意义。作为古代自传体一类之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俞平伯、林语堂和潘光旦三位分别从启蒙主义、西方主义和科学主义对该书作了不同侧面的解读。笔者赞同林语堂先生之见,欣赏沈氏夫妇追求幸福自由,崇尚闲适恬淡之精神。
该书最早乃独悟庵居士杨引“于郡城冷摊得之” 但惜其时“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稿也”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1877年)是最早的铅印板。1922年俞平伯加以标点整理,作序文并依其书作《浮生六记年表》,皆附于其后,以单行本刊行,1924年由北京朴社首刊后,随即广为流传开来,自此该书甚为流行,多次重刊,至今亦然。1935年,林语堂先生将其译为英文介绍给西方,后又有德、法、日、丹麦、瑞典、马来等各国译本,使《浮生六记》在海外亦享盛名。笔者以为,各版本中以林译绘图本(外研社)和俞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可参照傅注本)为佳,前者虽无中文注解,但其图文并茂,英译流畅,参照阅读,胜过注解,然其未收各家序言,实为憾事;后者则附录颇详,兼收各家序跋亦有年表辅之。最后将《浮生六记》的一些版本列于本文之后,以资参考。
独悟庵丛钞本
雁来红丛报本
说库本
申报馆从书本
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有赵苕狂附考)
一九二三年北京朴社铅印俞平伯校点本
一九二七年上海光华书局铅印本
一九二年上海大新书局铅印本
一九三一年北京新文化书局铅印本
一九三三睥北平华北书局铅印本
一九三三年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
一九三七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一九四六年上海实用出版社铅印本
一九四八年上海西风社铅印汉英对照本
民国间上海北华书社铅印本
民国间光会书局铅印本
一九八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俞平伯校点本
一九九二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俞校傅昌泽注释本
一九九九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汉对照绘图本(林语堂译)
(各本均缺卷五卷六)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09:1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