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启蒙时代《一代人的怕与爱》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06:59
  • 69

在当代作家中,王安忆是以擅长描写女性心理和生活而著称的但是她的近作《遍地枭雄》写了几个劫匪的故事,表明她似乎在力求开拓新的领域。她最新的作品《启蒙时代》显示其走得更远。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文革”大规模武斗结束到“上山下乡”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小说的主人公则是一群正值青春的少年。

《启蒙时代》的主要人物大都是干部子弟,他们跟着“革命浪潮”去串联、游行,将所有的热情和青春都奉献给当时看来是最光辉的事业。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事情远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父母,曾经出生入死的革命者,纷纷变成了革命的对象。于是他们开始茫然、不安,开始从运动中抽身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一个失势的高干的儿子南昌,也不例外地积极投入了“革命”,但是很快父亲被隔离审查,母亲自杀。他开始在边缘游走,通过阅读经典和陈卓然的对话、争论增加理论的知识,在嘉宝的肉体疼痛中感受人生的痛苦,从小老大的死亡中体会着生命的脆弱,最后,他和作为“走资派”的父亲辩论、交锋,最终父与子开始沟通和理解,南昌开始体会有人曾说,十八岁是危险的年龄,拥有了所需的一切力量,却没有任何防卫的手段。大致与王安忆同时代的刘小枫在《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中说:“这一代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理想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在青春年华之时恰逢文革的一代人来说,他们在红旗下长大,充满了革命激情,关心共产主义革命的进展和全人类命运,一个秩序被破坏的时代似乎给了他们表演的空间。但是,他们注定要遭受挫折和苦难,并在现实的磨砺中长大成人。

从初中毕业到开始工作的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把这个阶段称作个人的启蒙时代倒也贴切。“启蒙”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8世纪欧洲知识分子以理性、天赋人权、自然法则等理论发起的反教会、反封建的思想革命,那场革命导致了教会神权势力的衰弱,奠定了理性、科学作为西方世界普世价值的地位。但是在一个人们遍受愚弄和压制的时代,一群十几岁的少年,离开了老师的教育,脱离了父母羽翼的庇护和导引,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和际遇去感受社会,开启心智,这样的启蒙多少有些仓惶和无奈。

小说主要是以南昌和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的交往来展开叙述的。小说中的人名都很有时代特点,但是也似乎和人物性格联系在一起,如南昌、海鸥、舒拉、嘉宝等等。作者在描写每一个新登场的人物时,总是要连这个人物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都一一介绍,不知是要体现当时以阶级划分人群的时代特点,还是作者要重现19世纪写实主义的写法?这样的写法使得故事的进展常常由于对新出场人物的大段介绍而延宕。而且,部分章节看起来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例如即便没有阿明这个人物出现,也不影响整个小说叙事的完整性。作者这样的写法,导致了没有哪个人物像是明显的主角。总的来看,这部小说的主角似乎应该是当时那个背景下的上海这座城市。

有人将王安忆看作是继张爱玲之后最优秀的海派女作家,但是王安忆不同于张爱玲的地方,就在于她虽然也经常不动声色地叙事,但是读者却可以感受到她对笔下人物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对人物的同情、悲悯,而张爱玲却似乎总是冷冷的。在《启蒙时代》中,作者写了多个少年的成长,这些人物或聪明伶俐或资质平常、或敏感或愚钝、或让人怜爱或惹人厌烦,作者都细致地刻画他们的喜怒哀乐,热情关注他们在特定时代的勇敢与委琐、生与痛、怕与爱。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在各种革命口号和领袖言论的鼓舞下,天不怕地不怕,但是,作为每一个有感情的人,他们一样会有怕与爱。刘小枫曾说:“我所说的那种怕与任何形式的畏惧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与虔敬相关。”他所说的“怕”都和宗教有关,但是对于不信仰宗教的青年们来说,羞涩和虔敬却是一致的。

作为急于得到社会认可的少年,无论怎么表现自己的成熟,都会显露出羞涩和稚嫩,但是他们却还怕承认自己羞涩。南昌等人才会半夜去嘉宝家,与嘉宝的爷爷——一位曾经的资本家谈话、辩论,却又总是被对方驳倒,都是羞涩的表现。当然,南昌等人虔敬的不是宗教,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可以背诵那些华丽的欧式词句,会为了各自的观点而辩驳甚至红脸。他们略作夸张的逃亡,既表现了他们对时局的恐惧,更是对革命者逃亡的模仿。

南昌等人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自己所处的时代、热爱人类,但是从他们的转瞬即逝的若有若无的恋情中,似乎可以看到这种爱是抽象的,只停留在书本教条中,经不起世俗的考验,很容易消失和变异。例如,南昌本来属意珠珠,却又和嘉宝假戏真做,导致嘉宝怀孕。但是在嘉宝流产时,南昌却只有惊慌失措,连最起码的安慰和关心都没有表现出来。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曾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可见每一个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而回顾人类的历史长河,在当代人眼里,过往时代的人们看起来多少都会有些可笑。因此,莎士比亚才略带悲哀的写下“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这句话适合每个时代的每个人。《启蒙时代》的那个时代对很多经历过的人来说,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在那个混乱时代,像南昌那样的青年只是被政治的洪流挟裹着前行,觉得自己充满力量却又不能自主,最终在动乱中糊里糊涂地打发了自己最美好的一段年华。

在接受采访时,王安忆否认《启蒙时代》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作者通过书中少年们的经历,表现了对自己青春时代的怀念。文中大量的设问句,以及叙事者对小说中人物行为的感叹和述评,都显示作者投入了太多的情感,使得整个小说更像是散文。但是,在当下的背景来看,这部小说似乎又有着不同的意义。

青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对于21世纪的青年来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早已不再是必读的圣经,他们匆匆忙忙地奔波,生怕赶不上现代化的列车,他们更关注的是好的职位、个人的奋斗和甜蜜的爱情,在大多数人的理想中,人类的命运和自己已然无关。刘小枫曾感叹,“这一代人起初并没有想到,理想主义竟然也有真伪之分,这一代人曾经幼稚地相信,神圣的社会理想定然会在历史的行动中实现。那些生活本来应该属于她们的少女的生命,早已为此而埋葬在无数没有鲜花、没有墓志铭的一座座坟茔中,更为悲惨的是,从这些无可挽回的荒坟中发出的怯生生呼唤已不能激发人们停下来悲哀地沉思,历史竟然要求我们忘却……”对于经过了那个时代的一位女性,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像是为了缅怀在这浮躁激变的世纪里早被忽视的一代青春岁月,也像是作家个人对一个时代的总结和告别。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