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阅读史》之后,阿尔贝托·曼古埃尔的新书《夜晚的书斋》(The Library at Night)仍是讲述关于书的故事。《阅读史》是将个人的阅读和阅读的历史结合起来写,《夜晚的书斋》写作方式与之有些相似,每一章基本上都是从作者的书斋说起,然后展开至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及这些图书馆中的图书的命运。
不同于《阅读史》的是,曼古埃尔在《夜晚的书斋》的前言中就申明说不打算编一本图书馆的历史或一本图书技术史。他用十五个关键词把全书分为十五章,每章一个主题。与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充满神奇魔幻色彩的图书馆和图书不同,也与福柯从机构表象的演变来揭示隐藏着的权利运作方式变化的写作不同,《夜晚的书斋》像是关于图书馆的一系列札记。其中吸引人的就是图书馆:从已经消失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到哥伦比亚的驴背上的图书馆,从敦煌藏经洞到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洛伦佐图书馆,从彼得拉克到卡内基……《夜晚的书斋》的写作放弃了写史的雄心,全书由十五篇漫谈式的散文组成,但是混沌之中却自有其秩序,由于不受史学著作编年、纪传及国别等的文体束缚,作者在每个关键词下随意跨越时空,从世界各地从古至今一些著名图书馆的建筑风格、管理、图书排序到图书馆命运以及新技术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夜晚的书斋》几乎是一本关于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曼古埃尔说,“夜晚的书斋似乎就沉浸在这个世界本质上混沌的一片欢乐之中”。这样,他的书就不可能向百科确属那样仅仅是客观的解说和描述。他在寂静的夜晚在书海中遨游,他体会着与先贤对话的快乐和神游古今的自由,同时也与图书馆和图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为一些珍贵图书的毁灭而悲哀,为伊拉克、黎巴嫩等因为战乱而导致的图书损毁而喟叹。图书馆作为图书的一个集散地,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知识和记忆。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图书散佚、消失和被窜改。图书馆的命运往往和民族、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政权对待图书馆和图书的态度也反映出他们对待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和记忆的尊重程度。《夜晚的书斋》中纳粹德国查禁和焚烧犹太人图书只是人类焚书史上的一个片段。当然,因为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对保留民族记忆的责任感,才有了纳博科夫的姐姐面对苏德交战的枪林弹雨,去找即将溃败的德国军官要回图书馆的书。相对于对图书馆和名家的介绍,书中这样的小人物的小故事,更加体现了人类对知识的信仰和通过书获得精神解放的热望,也更让人感动。曼古埃尔始终没有就书谈书,他将书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本书的第一章是“书斋—神话”,主要记述古埃及人试图通过修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征服时间的努力,最后一章是“书斋—家”,书成了人类的栖身之所。从神话到家园,人始终在书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所在。
博尔赫斯在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心中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不会像图书馆这样命运多舛,不过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读到《夜晚的书斋》这样的书也是一种幸福。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06:1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