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哈姆雷特《印象式,关于死亡》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05:55
  • 64

最近读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哈姆雷特》,这本书经过很多人的口述和评论,对于我来说,已经在没看的时候就有大概的情节了解了,但当自己亲身去阅读去体会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不断在我生活的校园中从一教,二基楼,还有艺术学院顶楼飞身而下的年轻人们。想起了一些人或者无助的或者撕心裂肺的喊着“活不下去了”。想起了面对身边的人死亡时和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候的坚强,冷漠,或者做作的表演。以及很多。

这部戏剧关于伦理的冲突,关于人生的矛盾,关于命运,关于死亡。每个人都注定了自己的,只属于自己的死亡方式。

先王死了。因为自己的兄弟觊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身居高位的人有哪个不为自己的地位担忧呢,然而这个王还是因此丢掉了性命,或许他太信任他身边的人,或许他太自信,不屑于别人的暗度陈仓,却终于在这份自负或者真诚中失掉了生命。但是他的灵魂不死,因了这份冤屈回来不断的想告诉活在世上的人真相。而有些真相是要掩藏起来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就会招致更多人的丧命。

波隆尼尔死了。因为躲在王后的帷幕后面,被误以为是现在的国王而惨成为一只替罪羊。他对自己的王尽忠,深陷于权势的争夺漩涡中不可自拔,但也不想自己的女儿卷入这片混乱的战斗里。他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也有责任有义务去面对宫中的纠纷,他的死成了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在这样的生活中总是有人要死的,如果不是波隆尼尔,也还会有其他人,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伴君如伴虎”,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但是生命却都从属于他人。

奥菲利亚死了。因为在亲情和爱情中不能寻求永久的解脱。她是爱哈姆雷特的,但是她爱的那个人除了因为得知了事件的真相而导致疯癫咒骂自己,还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尽管她可以容忍这无理的咒骂,也不能逃避世人的眼光,她没有资格和自己的仇人结为连理。这个女子,将生命中的顺从本性发挥到了极致,是一种依从性人格吧,导致失去了自我。很难说她爱上哈姆雷特是不是因为他告诉她他爱上她了,只是见到了她听从父命和王的愿望而远离了她爱的人,还要让这个清醒的有些疯癫的人对自己的软弱指责批判,只有死才是她永久的解脱吧。

王后死了。因为误饮了本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药。很多人说这个女子攀依富贵,是一个***,在先王的尸骨未寒之时就下嫁了先王的弟弟,这是有违道德伦理的。可是在一个女性观照的角度上看,王后不下嫁这个王又会导致何种灾祸呢?很显然,她会失掉现在的富足和奢靡,会失掉自己的地位,甚至会失掉自己的生命,而这些,虽是物质而浮华,却已经是这个女人的全部,她不能失去自己生命的意义。选择委屈求全也没有什么不对。最终她的死不是皆大欢喜,而是对现在的王的信任和对儿子的爱与关注,一个傻女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现任丈夫要杀害自己的儿子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理,可恨之人必有不为人知的可怜。

雷欧提斯死了。因为在混乱之中断送在自己本想刺死哈姆雷特的毒剑上。这个热血的男儿,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妹妹,及时行事并且正直。在和哈姆雷特决斗的那场戏中,两个人那么激烈的对决着,其实恍惚看见了两个性格一样的人,有一种说法是雷欧提斯是哈姆雷特的外化,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两个年轻人,就像长子与次子的性格差异一样,哈姆雷特身上因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所以便把更多的青春的激情压抑到了心底,而雷欧提斯将其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很灿烂的青春。

国王死了。死于他自己设计的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曾经没有下了去手杀了他,因为所谓的或者俄狄浦斯情节或者自己的影射,而今天,当他看到那么多无辜的人死在这件事情上面时,终于下定决心给这个老家伙一个了断。这样好了,世界都清净了,没有了对权利的追逐,没有了对身边的人的敌视与暗算,没有了一切与生命本真无关的事情。他是否是罪有应得我也说不清楚,我想或许他也是一个可怜之人。因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他的哥哥当了国王而他只有看着的份儿,终于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暂且称之为梦想,当他梦想实现的时候他去用心保护自己的梦想,却终于死在了梦想上,并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唾弃和辱骂。

哈姆雷特也死了。他自己选择了毒酒,再也不愿意去承担更多了,包括那沾满亲人鲜血的王冠。他了结了这些有悖于道德的事情,他爱他的父亲和母亲,看着他们曾经的幸福也会希望自己总有一天和奥菲利亚也会那样,可是终于事态变了,看到了他深爱的母亲成了一个近乎***的皇后,他觉得可耻,觉得对世界上美好的爱情产生了动摇的信念。他迷失了,找不到方向,像一个受伤的小兽,没等舔舐干净自己的伤口渗出的血,就被那疼痛逼得横冲直撞,直到没有了力气瘫软下来。他是英雄,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他也是罪人,因为杀害了无辜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选择去做一个清醒的灵魂,看着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这个戏剧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关于死亡的台词: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哈姆雷特选择了死,“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并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种归宿,一种最安全最适宜安抚灵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时候也不是彻底清净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

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

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

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

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 终生疲於操劳

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 而不远走高飞 飘於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後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

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 自古无返者。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死了之后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死去以后是否真的有梦,而那梦又将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

在这么多的人死去的时候,人们被这死震撼着,或许这才是悲剧的魅力,无可逃遁的命运悲剧。

那些死去的人,从楼上跳下来的,是否和《颐和园》里李缇一样,坐在顶楼的边缘,然后仰面就躺下去,跌落到楼底,了尽她的生命。他们不想再生活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无力承担生活的打击么?可是生活又强加给他们了什么呢?我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始终觉得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的生命选择成了悲剧的,死亡无可逃遁,却也并不是不能回避的。那些叫着“活不下去”的孩子们,其实是最坚强的人们,说着不能活了,也只是表达一种绝望和不满罢了,心里面并没有想到那么严重的地步,他们坚定的扛起了应该扛起的东西,无所畏惧。当然有些人在别人的葬礼上哭泣,无动于衷,是对自己的命运也一样的态度么?是否有恐惧存在呢?恐惧的什么什么呢?恐惧的是未知吧。

《独自等待》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