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4日,小雨淋漓的晚上。
我没带伞,走在苏州十全街的西段。这是我第二次走十全街,第一次一个人走,犹犹豫豫探险般走上西段。直觉中,被力荐的十全街,应该在灯光略显黯淡的西段有更精彩的内容。
一些酒吧,一些小店,各种各样的店。相比印象中东段的热闹,这里显得文静又腼腆。灯光、行人、店面、雨丝,无一不安静。用外套上的帽子遮住脑袋,我慢慢走。不知道往前是什么,不知道想要看到什么。
薄薄地图折叠着窝在包里,折角的地方磨出了几个小洞。我捏一捏,没拿出来。这终于是个稍稍安顿的一个人的旅行,算不上旅行的旅行。有些微的安全感,在一个自己不属于的地方。
然后我看到那家书店,远远地看到那个明亮温暖的招牌,暗红色的牌匾,书架画框透过木格玻璃门虚虚实实。“雨果书店”,推门走进去。
人很少,被收银台旁的一个可能是店主的男人注视着,我有些紧张。被陌生人注视我总是紧张。耐着性子一排排看,有畅销书,有特色书。因为小,所以细细转了几圈下来,似乎什么门类都看到了。
躲在一些书架之间,高高的书架遮了灯光,暗暗的很安心。静得小心翼翼,有音乐么?不记得了,好像是有的。
不知道看了多久,却一点也不着急。好难得一个人的时候在陌生城市不着急。陌生的环境里,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容易焦虑,这时候却慢慢放松下来。
决定买一本书,一定要从这间给我特别感觉的书店里,带走一本别处没有的书。看到很多一直想看想买的,最终却选了这本。我不知道它会不会好看,但是它的封面吸引了我,清淡、素净、怀旧。安静,对,是安静,就像这时刻给我的感觉。
这是一本老书,被翻得旧了,只剩一本,原价买了来。付账的时候,送了个书店的书签夹在书里。收银的女人问,你是学艺术的?我说不是。
终于该谈到对这书的感觉了。
初时以为这书跟艺术无甚关联,只是一个有深厚家庭背景的女画家的欧洲游记。看完方知,一个搞艺术的人,她的任何东西无论如何都不会跟艺术脱离干系。
1996年,她赴巴黎艺术城中的吕霞光画室交流半年。
因为十三岁在东德居住的一年,她遍寻故人搜索故居。
因为生性独立善闯,她成了四人自助旅行团的领队。
因为对画痴狂,她奔跑于欧洲各大美术馆博物馆。
因为母亲翻译的《呼啸山庄》,她独自住在勃朗特姐妹的故地。
因为生着中国人的面孔,她们无理地被拘留被遣送被驱逐。
因为没钱,她们中年男女同屋,通宵露天檐下。
因为父母的夙愿和渊源,她见到了更多欧洲的巴黎文化人。
因为是未老的文艺女青年,她对外国艺术家有敏感的感受不凡的交情。
因为是几十年的家庭主妇,她成了自助旅行团的专职厨师。
。。。。
我想这是个不平凡的女人,“为老不尊”,有一肚子浪漫想法敢拼敢冲的女人。
笔触用现代的眼光看有些保守有些过时有些正经,或许这是时代的印记,不影响一个人的浪漫热情的本质和内心。我欣赏这样能文能武的女人。
2008年的时候,看了放下,放下再看。这是需要投入了才觉得好看的书,那些情境那些思绪,是要慢慢看才可体味。可是我没有。2009年,一个晚上,终于看完。沉下去,渐渐觉出味来。
我想起自己那篇最得意的游记,那么多字,明明心血写就,却自己也懒得看。可是,一旦沉进去,一幕一幕是又会回想起来,当时当刻的情绪。
没几个人会再有耐心看这样的文字了吧,太费劲。高中数学老师,那位老太太,她一页一页看完我打印出来的游记,说很好看。那是因为她有那样笃悠悠的心境。
就像看电影,电影再好,也要你投入了才能体会它的好,导演的好,演员的好,编剧的好,还有所有促成这部好电影的好。至少,在看的当时当刻,你要相信那个故事。
文字不如电影,不容易用生动抓住观众。文字超越电影,因为天空被作者勾勒地更加无际。
融在文字里的生活滋味,只有心,才能品尝。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05:2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