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转山在流浪中成长——《转山》编辑手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05:05
  • 76

刚开始看《转山:边境流浪者》,有点看不下去:“你”带着太多原来环境中个人的成见,与所到之处总有一种隔膜,游离于环境之外;作者似乎也处于一种旁观的状态,远远地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与一般的游记毫无二致。而到了后面,“你”渐渐抛却一己之见,全心投入旅行,完全融入环境之中,也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感动;此时的作者似乎完全爆发,用简单质朴的文字传递出撼动人心的真诚和激情。

《转山》这个书名容易让人联想到西藏的宗教仪式,与内容不是十分贴合,想换一个更贴切的书名。《单车走滇藏》?不好,偏于表面化,不能突出作者索要表达的重点。《青春就要去流浪》?《铁马高原》?《非勇敢旅行》?……绞尽脑汁之后,又回到了起点——《转山》:“你”的这次旅程虽不是真正围着神山绕走的转山,但有着和转山一样的虔诚和磨难,是一次“精神转山”。

选择纸张时,左右为难。在可接受的价格内,思来想去,最终舍弃了纸质不甚令人满意的大开本,而选择了现在的开本。书出来后,开本有点小,懊悔不已:如果当初再在纸张上多花点心思,也许就可以避免自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状况,让书以更完美的形式呈现。

原版封面是一位风雪中朝圣者的正面,很直白,但似乎少了一点回味。换了一位朝圣者在布达拉宫前的背影,缁衣与银装的布达拉宫映衬,头上几丝白发——这个背影既孤单又坚定,既沧桑又虔诚……在雄伟的布达拉宫前,这个背影却很高大,它传递出无数信息,激发更多想象,这与转山或流浪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正契合。朝圣者正面的图片则用在了封底。非常感谢设计的巧心安排。

原版书中有很多台湾知名人士的推荐,考虑到这些人在大陆读者中的认知度不是很高,只保留了与本书关系密切且有较高知名度的林怀民的推荐和蒋勳的序。另外请梁文道和于丹看书,他们都很喜欢,并热情地向读者推荐。梁文道说:《转山》是一本可以召唤整代人书。

《转山》是谢旺霖的第一本书,却影响巨大,甚至在台湾带动了一股单车风潮。他一举成名,却纯真依旧。他很认真,写作时认真,生活中也认真。完成政治与法律双学士后,他毅然转往文学的道路。因为“走法律那条路,不仅辛苦,还会痛苦。走文学这条路,是我自己喜欢的,虽然辛苦,但最起码没有痛苦”。忽然明白了为何前后文字会有差异:刚开始流浪时,他还无法“忘掉自己”,所以“你”与环境隔膜是当时真实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他渐渐彻底忘却过去,融入当下,“你”与流浪彻底融为一体,流浪带来的苦痛和快乐也更加痛彻心扉。

谢旺霖很真诚。写作时真诚,生活中也真诚。他说,在波密食物中毒时上吐下泻,秽物横流,是他很羞耻的事。但他却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且在新书分享会上当众讲述。这种坦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至少我做不到。他也从来不讳言自己出发前“怕得要死”,路途中几次大哭,也许正是这份“难得的坦白,不虚矫,不滥情”,打动了万千读者。

《转山》让我重新发现了文字的力量:直入人心,触动灵魂。简单的事情,谢旺霖却可以挖掘出人性的弱点和可贵。

“心情纠结许久,你拒绝了。一个超乎自己预期之外的决定。或许是这位司机好心的提问,激起了你一些气力与坚持,让你想在这恶劣的环境多磨砺一会儿。他显露出担心的神色说:‘放心,不收钱的。’你咬着牙摇摇头,隐约有些被他说服的心动,但你故意在这司机面前忍痛跳上单车坐椅,对他打个OK的手势。最后,你看着车在风雪中驶离,多少还是残余着些微的懊悔。”

这样的情形也许每个人都会遇到:期待很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但自己却拒绝了,继续在自己想摆脱的状态中坚持,而最终失去这个机会时,心里又会有一丝懊悔。谢旺霖用细腻的笔触把这种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林怀民说“《转山》宣告一位杰出作家的诞生”,一点不为过。

在编辑过程中,经常会蹦出不曾听过见过的词,似通非通,一一向谢旺霖求证。

“秋天的芒草向水源头处试探,传递着信语。”——“信是指消息使者的意思,我把信这名词当形容词用了。”

“吐过的你,身体倒是醒眼,舒畅些了。”——“醒眼指当时我从视线模糊开始转为清晰。”

……

是作者的特殊用法,当然保留,却没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失误。有一天同事问我:“醒眼是什么意思?”才醒觉:应该没有把这些注释加在书里!只能以后亡羊补牢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更加钦佩谢旺霖的勇气和《转山》的真诚:即使是这么一篇小小的手记,我也很难做到全面真实,只能呈现其中一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