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唐山大地震做有人性的人——《唐山大地震》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05:03
  • 25

这本书是钱刚先生写的 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揭露负面 显示人性的作品 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不言而喻的. 这部作品本身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它毕竟给了唐山百万的在天之灵以告慰 在此之前 甚至他们的鲜血和尸骨 都要被掩盖和粉饰 最终蜕变成英雄主义赞歌上的血红色音符.

它带我们回到1976年 带我们亲临现场 笔锋中饱蘸感情 自始至终都在赞扬人民子弟兵的冲锋陷阵 邻里陌路之间的互帮互助 等待救援的生命奇迹 得到温暖关怀的地震孤儿. 在文章中很少有对当时情景的批评和质疑 不过并不意味着文章在夸大事实. 每一个文章提到的惨烈景象的背后 都有照片和证言作为证据. 事实诚然是震撼人心的 但只有用合适的语言将事实传达出来 我们才能准确的了解这事实带给我们的究竟是愤怒 还是感动. 而且 面对地震这样的人道悲剧 面对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 单纯使用堆砌事实的写法 只会让人觉得心头的沉重与压抑无处消解 觉得远处的什么地方有一种巨大的压力 在强迫自己变得郁闷.

在今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中 生在新世纪的我们 很有幸能同时看到国内外媒体同时热情高涨的参与报道的壮观景象. 来自灾区一线的直播也让那些生灵的抗争变得与我们如此之近. 不过有趣的是 当你接触国内媒体的报道 再看看国外媒体的报道 你的主观认识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对比 来自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注解 也来自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所带来的违和感. 中国的报道中 英雄和普通人的壮举 感人的瞬间 一遍遍的重复 直到泪水模糊我们双眼; 外国的报道中 更多是对生命无端消逝的扼腕叹息 你会想到他们本不应该死去 想到他们为什么会死去. 但是我们可以从两者之中 都找到一种迥然不同于70年代狂飙突进式官方语态的表达 这是中外媒体今天的共同特点 这是现代媒体和现代舆论早已达成的共识——这就是人文关怀. 这就是人性.

有的记者在采访时表现得相当冷血 对当事人既不尊重其隐私 又不顾及其内心情感 而且有时候专揭伤疤 哪壶不开提哪壶 以故意造出来的眼泪来获得所谓的"采访效果". 在面对现场直播的镜头时 这些记者似乎更加觉得自己找到了出镜的感觉 有了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 结果这种恶劣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 地震中一些记者甚至干扰到了紧张的救援工作. 我觉得所有新闻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都至少要有那么一点点对社会的悲悯 让自己内心里良知的火苗不至于熄灭.

阅读本文其他部分请看

http://lishuhang.cn/blog/index.php/26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