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自传集《沈从文的大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04:40
  • 66

以前看过一些沈从文的作品,也曾读过他的家书。感觉中的沈从文,是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形象,认真而敏感,才华横溢却胆小怕事。知道他小时候家境贫寒,根据经验,以为他的出身,应该是个穷困的小知识分子或者老实巴交的农民。这几天读他的《自传集》,却吃了一惊,无论如何没法将真实的沈从文和自己印象中的沈从文联系起来。

沈从文的老家凤凰现在已经是闻名中外天下了。凤凰原来叫”镇筸“。在清末曾左胡彭所领导的湘军队伍中,“筸军”有相当的位置。沈从文的祖父,即是筸军的一位将领,曾获得过满清提督衔。沈从文的父亲,也曾做过清军的裨将。所以对于沈从文,家里的愿望也是他能够成为一名军人。

沈从文六岁上私塾。“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这样写到。小书,指的是学校教育。因为在家已经认识了不少字,也因为极其聪明,所以沈从文上学,大多数时间都在逃学,“成天从私塾中逃出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去读他的那本“大书”。这段逃学游荡的日子似乎是沈从文一生中得益最多也最快乐的时光,以至于他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提到那时的生活。到山林里听黄鹂、到小溪边摘野果,到河里摸鱼虾,偷开人家的小船,与野孩子打群架,看城里的各色手工艺人如何做工,看各类商人如何做生意……他甚至学会了如何掷骰子,成为一个赌术精明的小赌徒。

辛亥革命来了,沈从文的父亲与叔父都参加了这场革命。这场革命遭到镇压,死了不少人。小小年纪的沈从文跟着叔父去城里去打听消息,“在道尹衙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血污的人头”。看杀人,似乎成了从那以后的沈从文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一有机会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对河杀头……与其它小孩比眼力,一二三四计数那一片死尸的数目”。

“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这些事情”。

我不知道哪一个如沈从文一般的文人还有着类似的经历。至少这在今天的人们是没法想象的,也是我对沈从文的经历感觉最奇特的地方。因为实在无法将后来那个文弱而敏感的沈从文与这样的场面联系起来。

十四岁那年,沈从文离开家乡,参加了军队,成为一名军人。由于会写能画,成为一名书记员,随着军阀混战东奔西走。在这样的军队生活中,“由于过分寂寞,杀人虽不是一种雅观的游戏,本部队文职幕僚赶到行刑地鉴赏这种事情的实在不乏其人”。其中有一段记述,让我看得心惊肉跳。那时沈从文在部队做书记员,录犯人口供。“看到他们用木棒打犯人脚下的螺丝骨,这刑罚是垫地地块方铁上执行的,二十下左右就可把一只脚的骨髓敲出。又是香火熏鼻子,用香火烧胸胁,用铁棍上 “地绷”,啵地地声把脚板断,第二天上午将这人拖出去砍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所以沈从文后来碰到对他的文学道路有不小影响的一个人时,和他交流的知识是”我告诉他的是一个被杀的头如何沉重,那些开膛破肚的手续应当如何在腹部斜勒,如何从背后踢那么一脚“。

沈从文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我觉得对于后来他追求张兆和,应该是有帮助的,想象一下,并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张家大小姐,听到沈从文的这些经历时,是会被深深吸引的吧?

沈从文遇到的这个人,是他在的那支部队的秘书,姓文。从他那儿,沈从文知道了如何用《辞源》,第一次看到了报纸,读到了《淮南子》。知道了什么是参议院,也开始看更多书。

沈从文还没解放就受到批判,最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当讲解员,从事文物研究。在历史尤其是文物方面,沈从文是有着深厚的功底的。在他军队生涯的后期,他在一个军队统领身边做书记员。那统领是个以王守仁曾国藩自许的军人,身边总带着很多的书籍文物。有宋明清旧画、碑贴、《四部丛刊》等,沈从文无事可做时,便把这些东西一一取出,独自鉴赏,从而”从这方面对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的普遍的认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孩子,进而对于人类智慧辉的俯,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嗯,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句俗而又俗的话,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是沈从文而不是其它人写出了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也算是生活的公平之处。

《自传集》是沈从文二十年代的作品,只写到他离开军队,准备到北京闯荡为止。在后面的附录中,则有郁达夫那篇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信》。使我们大约可以推测沈从文在北京时艰难的生活。又附有文革中若干封沈从文与儿子虎雏的书信,补充了沈从文解放后的生活。书名为《自传集》,也算颇合题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