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的最好的一本书就是(美)尼尔・波兹曼 的《童年的消逝》,可能因为之前没有看过传播学方面的书,一口气读完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开篇先打破了我本以为当然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童年。
* “如果用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儿童’这个词的理解,那么童年的存在不超过150年。e.g.庆祝孩子生日的习俗,在18世纪的美国大多是不存在的,而且实际上,以任何形式准确标注孩子的年龄都是一个相对新的文化习惯,不过200年之久而已。”
* “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果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但是像一切社会产物一样,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源于我个人的观察,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飞快的消逝。”
而且更加令我惊异的观点是作者认为是印刷术的产生促成了童年的产生.
* “印刷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而这个符号世界却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 “在中世纪,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用芒福德的话来说,是“此时此地”。这正是当时不需要有儿童概念的原因所在,因为人人共享同样的信息环境,因此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
* “印刷导致了我们今天说的“知识爆炸”。要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成人,人们需要超越习俗和原有的记忆,去探索过去不知道也不曾考虑过的世界。”
同时作者认为电报电视的诞生促成了童年的消逝。
* "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下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如何维护童年的概念则有赖于信息管理的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但是电报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电报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
*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而它们都跟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密切相关:第一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因为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其实除此之外,媒介的变化还带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变化,比如
* “书籍的印刷形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内容的方式,从而推动了一种新的组织思想的方式。印刷书籍所具有的一成不变的线性特点--一句一句排列的序列性,它的分段,按字母顺序的索引,标准化的拼写和语法--导致一种詹姆斯.乔伊斯戏称为“ABC式”的思维习惯,即一种跟排版结构非常相似的意识结构。”
* “我们决不能低估语言从耳朵转移到眼睛、从口语转移到排版这个过程对人类心理造成的撞击。能够看到自己的语言持久存在、反复印刷,而且以标准的形式出现,这使人类与语言产生了最深厚的关系。”
* “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在过去人类不能把直接经验传递给别人这使得使用语言成为必须同时也迫使人类的头脑开发概念。因为为了描述各种各样的东西人类必须从具体中衍生出一般、笼统的概念;人类必须选择、比较、思考。然而当传播可以通过用手指比划即可实现时我们的嘴巴沉默了写作的手也停下来了因此头脑便开始萎缩了。”
* “一个镜头的平均长度是3-4秒。这意味着看电视要求观众必须在瞬间内理解画面的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它要求观众去感觉而不是去想象。”
当然作者针对的主要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现象,但是对我不无启发。我喜欢一些能引起我反省自身、反省生活的人、事、书......比如在读这本《童年的消逝》之前,我只是隐约的觉得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但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媒介本身会带来如此深刻的影响。所以,突然想读一些其他传播学方面的书,打算下一本读传播学大师级人物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01:0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