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的父亲傅抱石《我的父親傅抱石》讀後及其他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59:23
  • 72

在涵芬樓書店見到傅益瑤所寫的《我的父親傅抱石》,翻過幾頁,便買下了。因為編寫過傅先生的小冊子,看到書中的圖片頗親切,這就是買書的緣故。

關於自己所編的那冊書,曾寫過一段後記,主要是想表達謝意。不想,沒有被出版社採用,後來發佈在博客中(《一篇未曾刊出的後記及其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29b9010008w0.html),算是別樣的一份表達吧。其中提到感謝傅先生哲嗣傅二石先生惠寄父親照片並同意出版刊佈,而今在傅女士書中再次見到這些家庭圖片,瞭解那些照片背後的溫馨故事,用“如沐春風“來形容感受,是絲毫不誇張的。

在編書階段,所查資料主要是抱石先生的畫史著作、繪畫作品以及關於他的各種研究著作和論文,對於先生本人的感情、家庭生活較少瞭解,所以行文時更多的是客觀地審視、介紹他的畫家身份。人,存在世間,于國、于社會、於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倘若單一看待,不免失卻了其複雜性與立體感,又仿佛將世界去掉了斑斕色彩,僅存黑白二色。傅女士的書,寫父親對於母親的恩愛,對子女的循循善誘,使得我在以往注重理解抱石先生畫學、畫史成就之外,多了一份抱石先生身上所具有的慈父、嚴師的特質的體會,更多地感受了他的人格魅力,把他與自己的距離拉得愈發近了。

作為子女,由於親近的關係,在對長輩的認識與理解上會有與眾不同的認識。傅女士言,“抱石”初衷原非單純喜歡石濤或取自屈原“抱石懷沙”,而是因為抱石先生自幼喜愛治印,常常把石頭放在腿上刻之故。這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把母親、兄弟姐妹敘述得栩栩如生,同樣是該書的特點。翻閱時,其間點滴滲出的尋常人家的親情氛圍是令我羡慕的。一本書,一本描寫親人的書,不能成為感情的傳達,就不能稱作是一本好書。在這個意義上,《我的父親傅抱石》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

教育,在家庭中是重要一環。如何處理好兩代人的關係,如何教授子女健康成長,是每位元父母需要費心思考的事情。如果父母抱有此類煩惱,不如看看抱石先生如何教育女兒的。相信,讀過之後會有新的思路。

對抱石先生筆下的“抱石皴”,仕女、人物、山水畫的創作,各家研究者多有闡述,成就多多。不過,靜下心來,聽聽常陪抱石先生作畫的傅女士講講她的體會,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探究抱石先生的藝術探索,同樣是件賞心樂事。

2005年初,我去臺灣參與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紀念抱石先生誕辰100年的畫展一些工作,首次集中觀賞了來自傅家、郭沫若家、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等的藏品,大飽眼福,享受了一次文化盛宴。之後,承擔編寫《傅抱石》一書,卻是始料未及的。算是一種緣分吧。

算起來,和抱石先生的緣分要溯源到小學時候。當年,在五十年代時三姑送給父親的一個日記本上見到一幅繪畫《平沙落雁》,被其營造的曠遠意境所吸引,而那時並不曉得是哪位元名家的作品,及長,方知是抱石先生的佳構。我非常珍惜這一緣分。

說實話,二石先生、傅女士的畫作我並不喜歡,覺得有些生硬摻雜其中,剝離不去。或許,這就是他們無法達到父親成就的緣故吧。

回到《一篇未曾刊出的後記及其他》,還有一個人需要感謝,就是李輝(《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作家)先生。他是我能夠獲取二石先生聯繫方式的關鍵。抱石先生的照片較為集中地刊佈是在大象出版社的大象聚焦叢書《傅抱石》一書中,李輝先生為該叢書的主編。經江英、張楠兩位編輯的曲折溝通,得到了李先生的電話。和他通話,知道了二石先生的電話。他還順便談起紫禁城出版社最近出了幾本好書,我頗意外,因為紫社無論出版地位還是所出圖書在出版業都屬邊緣,他竟然有些瞭解並有印象。我想或許是他記錯了出版社,亦未可知。李輝先生的文字,讀來頗有思索的空間,對人對事皆能分析得理,引人入勝,我較為喜歡。和他的那次談話,儘管不長,卻是一次輕鬆閒聊的經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