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失意或者生病时,听到的最多安慰就是,想想世界上那些不如你的人吧,他们的境遇比你差多了。其实这句话的安慰效果轻如鸿毛,世界上的那些不如你的人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你。所以迷糊的泛泛的群体并不能减轻你的痛苦。但是,如果用一点小智慧,安慰的话变成:想想你身边的那些不如你的同事或者同学或者朋友吧(举出具体人名效果更佳),他们的境遇比你差多了。这样也许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被安慰者表面上会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内心听了还是颇受用。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并挥之不去的是,小时候穿开裆裤一块儿玩的小明现在已经是处级干部,高中成绩不如我的小强生意已经做到海外,胡同儿里同龄的其貌不扬的小伟娶的老婆貌若天仙,大学时泡妞喝酒逃课玩网游的小伟现在已经是院系领导,我们时常被这样的信息困扰着,郁郁闷焉。
———————————————————————————————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想要脱离社会,就像拔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一样可笑和无知。我们已经习惯并认可与身边的同人比较,当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每次考试都把成绩惨无人道地公之于世,成绩代表一切,好学生就是成绩好的学生,我们在这种丛林法则中浸淫了十六年到了社会,立刻又换了标准,以财富作为参照系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坐标。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塔尖的光芒完全遮蔽了庞大塔身和更为庞大塔座的尸骨累累。但是我们不为那高不可攀的尖顶焦虑,我们焦虑的是,为什么明明和我一样平凡的邻居却可以开好车进会馆。
有些固守精神家园或者厌倦了这种游戏规则的人,讨厌这种无处不在又不可避免的比较,借助旅游或者苦修来忘掉世界忘掉自己,以一种一生在路上的姿态回避世俗精修心灵,或者干脆,遁入佛门,这个世界一点都不好玩,老子不玩了。
前者的选择被称作波西米亚风格。当然有些人试图通过不择手段取得身份的确认并享受带来的***,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即对自己有一点人文上的终极关怀。有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以免那些和自己相关的人对自己带来相对剥夺,每人心中都有波西米亚因子。
想做一个遁世的纯粹的波西米亚是有难度的,因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波西米亚之于世俗之城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悖论。
———————————————————————————————
叔本华说,得到了痛苦,因为无聊;得不到也痛苦,因为欲望没满足。这句话简直令人绝望。阿兰德波顿也说,任何物质包括名利,得到后带来的幸福永远不会是源源不断的持久的。如果不再欣赏某个人,那就和她结婚。
我更关心阿兰如何去解决焦虑,阿兰给出的方子是艺术、哲学、宗教、波西米亚。其实无论什么也好,阿兰的方子都只是片刻的解脱,借转换思想而暂时逸出世俗。但是不要忘了,物质决定意识,人总归得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像鸡毛一样飞。
我到认为,最主要的祛除焦虑的良方是心态。一个错过了明月却庆幸还有清风可享的心态。
其实还有一种形而上的焦虑,即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做的这一切是因内心真实的缺失吗?如果弄明白了我究竟要什么,也可以祛除焦虑。
—————————————————————————————————
我不愿意说幸福,有研究表明,幸福感不会持久;还是说成快乐吧,这个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上厕所的时候问问自己吧,我们为什么不用口哨吹支曲子?不必非要等到夜晚去仰视星空。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7:58:2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