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宫廷文化诗性魅影与历史真实——读《宫廷文化》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58:09
  • 59

一直以来,在中世纪文化史的研究领域里,总是缺乏对世俗生活的关注。这本书原本是一位中世纪德语文学的教授为学生撰写的文学背景专著,却为历史学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个视角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通过丰富的文学资料向读者展示了中世纪贵族的生活细节。作者在开篇关于文学作品到底反映了多少历史真相的讨论更令人印象深刻。

仿佛是受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影响太深,人们总是想当然认为文学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在中世纪的诗歌里,人们到处遇见的都是勇敢英武彬彬有礼的骑士英雄和优雅贤淑美若桃花的贵妇,奢华绚丽的宴会庆典,激动人心的比武大会。后世人不可避免地将这些浪漫图画当作中世纪真实的写照,当作过往美好世界的佐证。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贫困,苦难,劫掠,谋杀。城堡里阴森拥挤,人们缺医少药,卫生设施简陋,饮食不健康,女性受到歧视和压迫。面对中世纪这种残酷的现实,宫廷诗人却描绘了一幅完全相反的社会画面。在这种诗意的景象中,既看不到当时生活的艰难困苦,也感受不到经济和社会的压力,连政治上的矛盾和冲突也被排除在外。唯一感动人们的是对生活和社会完美的追求。

这种极不真实的社会画面显然是被作为现实的对立面构想出来的,而人们往往犯下错误,把诗意的虚构当作现实的反映。宫廷诗人在描写美人出场的情景——娇媚的面容,华丽的服装,婀娜的步态,却忘记了贵夫人头发里究竟爬着多少虱子。这个时候,来自诗歌的魅影萦绕在人们心中,让人总是无法接受现实的真相。就仿佛是一个男人追求一位优雅的女士,当他真正拥有了这位女士的爱情后,却发现她与那些撒泼打滚,琐碎无聊的家庭妇女毫无二致。但是男人依然沉湎在那个曾经令他神迷的幻影里,继续徒劳地一个个追逐下去。

然而,这些无法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怎能成为原始资料供历史学家研究并还原历史面目呢?这里作者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阐述:文学作品“真实性的多少在于与现实直接联系起来的程度有多大,真实性不是指物质对象的真实,或者虚构过程的真实,而是指想象,期待和希望的真实,是社会意识和文化准则的真实。”

所以,从这个视角出发,如果我们将文学作品视作当时人的梦想与愿望的真实反映,便能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真正的心境和需求。贵妇人的优雅举止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真实要求;骑士的公平决斗反映了不公正的社会现实;豪华铺张的庆典场面反映了物质匮乏的生活现实。那曾经令人沉醉的迷雾终于消逝,梦想与愿望也成为另一种真实——人性的真实。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文化史的经典之作《中世纪的衰落》。荷兰著名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总结的中世纪生活特点至今难忘:“生活是如此复杂,混合着血腥与玫瑰。人们徘徊于地狱的恐惧与纯真的欢乐之间,徘徊于残酷与温柔之间,徘徊于苦行与享乐之间,徘徊于仇恨与善良之间。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走向极端。”其实,这样的生活又何止属于中世纪。人性的矛盾与复杂从未让人们的生活平静过,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

然而正是这种忧郁动荡的现实才促生了对美好安宁生活的渴望。崇高的生活这一梦想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现实越是悲苦,这种渴望就越是强烈。这时便诞生一条最为简单也最为荒谬的道路可以直通理想的生活——梦想之路。这条道路贯穿于所有的时代与文明,人们由此得以逃离阴郁的现实,只须用梦幻来粉饰生活,只须在理想、和谐的幻觉中寻求遗忘。于是,在宗教和社会的解决方案之外,人们又有了诗的道路。文学因此拥有了历史价值,诗人和历史学家终于可以对面而坐。充满梦幻的文学不再是迷惑人的塞壬女妖,历史学家也不必封住耳朵,因为眼前的诗歌已经包含了人的一切真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