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思想史《不敢评论,只敢小酌(读序言部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53:35
  • 59

这本书也是刚刚看到第二册,偶有所得,暂记于此。我并不是一个学者,虽然曾经想做一名学者。拿消遣的意味看这种理论书,别有滋味。第一册,关于方法论,我想我看到了作者的一些苦心。中国的政治学在文革的时候被取消,虽然大家批周公的时候,苦学了一些法家知识,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研究,无疑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今人之学距离民国惶论清末时远矣。古代政治思想史,除了一个刘泽华,实在拿不出手。这里有很多原因,非我辈业余人士所能深究。但我佩服刘泽华,很重要一点就是他的政治思想史的写法。如同葛先生所批判的,中国思想史的篇节写法实在荒谬,思想史确实变成了光荣榜,几个人物就构成了几千年中国的精魄,根本不去考虑古人的思想岂是短短数页所能概括,现在喜爱概括的毛病真是害死人,当然,便于记忆倒是真的,也是体制所造。刘泽华的高明之处就是用自己的思想体悟统领全书,用自己的评论贯穿各个时代思想的演进,不论对否,单这种写法实在是难得。这样的书才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拼出来的。这就像麦克里兰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这种风格,具体一位思想家的内容倒在其次,关键是了解思想的谱系,思想的蜿蜒潜行,思想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才是我最关心的。具体作家的文章,还是读原著的好。扯远了。

葛先生的书,看到这一点,很好,但他的着力方向和我想的并不一致。对比之下,我的思想就很保守了。葛先生的想法倒是很有后现代的味道(葛先生也是承认这一点的)。粗看“专家荐书”,我倒是很同意葛剑雄的看法,能运用法国年鉴学派和后现代史学的写法来写中国思想史确实是很大的进步,虽然有人认为这种思想西方早已有之,葛先生不过挪用而已,但我认为这是穷酸的想法,理论是用来用的,首创性不光是理论的创新,同样也是应用的创新。这点上,葛先生确实有想法,有魄力。作者第二个高明之处就是看到现在现在思想史写法的弊端,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但由此而为的人就实在就太少了。第三点,是我的一点小小感触,自诩与葛先生略有同感。生活在现代世界上,什么叫官方语言,什么叫人情事故,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看到经史子集,我就经常在想,古人是不是同我们一样,写的和干的是两回事,如葛先生所言,仅凭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两百年后人们是否会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是个社会主义社会,把我们现在不以为然的领导讲话、人民日报社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真谛,想想真可怕。可我们是不是这样来看待古人,把经史子集当作了古人的真正思想和行为,这个疑问一直在我脑海里,对古人的精神世界、处世方式究竟如何,在我脑袋里毕竟是一片空白。葛先生的书在这点上给我的共鸣,确实是我能读下去的主要原因。

但是看到第二册后,也就是真正涉及到重写思想史的内容时就有些失望了,这个时代,缺少的毕竟是大师。葛先生有个很好的问题意识,但接下来就不是很妙了。年鉴学派重在长时段描写,重在社会经济史的还原,后现代理论重在破坏而不是建设,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虚构的,可是我们还必须忍受这个虚构,虽然生活中也许多了一些自觉,但还能怎样,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建构的世界。对于自我而言,我们或许可以让自己发生一些改变,但对于这个世界,就像黑客帝国一样,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只能在意识上革掉自己的一些命,但仍然是我们继承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在自我衍生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这个世界在自我成长。扯远了。总之,葛先生在第一册里谈到的理论资源对他问题意识的形成确实大有帮助,但对于他的具体写作提供的方法却作用不大。

于是第二册开始真正的写作时作者就很吃力了。因为是在探索,只有意识到我不能做什么,却不能明白我该如何去做。扩展资料,仅仅改变的是片断的理解和看法,要在体系上把握,作者做的还不够,重写思想史,需要的是真正的方法论创新和对中国思想发展史整体的把握。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是思想史的随笔,而不是吓人的“中国思想史”这么宏观的名字。我觉得从这本书里,可以改变自己很多对过去思想片断的认识,但革命性的改变,看看这本书的知名度,就知道了。

不过,还是很感谢葛先生,这本书我会坚持看下去。但我还是更喜欢刘老师的路数。有些创新,有些轻浮了。

作者比较推重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也很推重后现代的史皆文也。只是没想到,第二册开篇的文风确实是文学味太重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历史学比较严谨的文风,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不要也罢。^_^,损葛先生也够厉害了,后面就谢谢从葛先生的书中的所感所得吧,毕竟,我还是一个后学末进者呀。太猖狂可不好。

————————————————

后学末进,果真狂妄。越看的深入,越觉得获益非浅,但在大方向上,我还是自己的观点。不过从这本书,确实获益良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