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张爱玲的上海舞台《张爱玲的上海舞台》读罢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52:44
  • 56

几年前读张爱玲的作品,总觉得有一种令人心惊的凉意,仿佛她已经把什么都看透了,还要讲给她的读者听,冷冷地打破他们的幻想,因此很难有兴趣去温习。记忆中的张爱玲是世俗的,从来只关注婚姻和爱情,或许因为她从小看鸳鸯蝴蝶派的小说长大,也或许是因为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女子,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出风头。她是敏锐的,不论是十六七岁的少女,还是步入中年的家庭主妇,总能在作品其中找到一些共鸣。她也是消沉的,但并不显得愤世嫉俗。她笔下的人物,往往能在妥协退让中找到略带无奈的平和,有着小市民的安于现状。

幸好书的作者没有纠缠于张爱玲的感情纠葛,或者一味地为她的命运叹息,也没有单单评论她的作品,而是展开了一幅张爱玲时期的上海风情画卷,不是浓墨重彩,带着一种张爱玲式的残酷与冷淡。平平庸庸的小职员,百无聊赖的家庭妇女, 离群索居的中年女子,养尊处优的公馆小姐,他们共同的生活舞台是上海,虽然他们中有的住着石库门的老房子,有的住在带电梯的公寓,有的住在华丽的公馆别墅。他们经历着普普通通的悲欢离合,读普通的小报,看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坐吱吱呀呀的电车或者黄包车,逛静安寺路(今南京路)的百货公司,去大剧院看电影,在商店橱窗前驻足,在霞飞路(今淮海路)外国人开的咖啡馆消磨时间。

当年上海的老字号们大多数已经难寻踪迹了。南京路还能找到一些幸存者,继续在上海人或者来上海的外地人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淮海路的咖啡馆和餐厅已经被新一批国内外新老字号所代替。还有半新半旧的红砖头房子夹杂在高楼大厦中,有些底气不足。其中穿梭的人们的目的地,可能也是一所老房子,或一栋带电梯的公寓。但是他们已经不知道以前的“沙利文”和“起士林”是什么了,他们喜欢“星巴克”或者“哈根达斯”,他们不知道当年时髦的爱司头是什么了,他们的头发可以是红的、黄的、或者绿的,可以整齐,也可以乱蓬蓬。张迷如此书作者,恐怕是要觉得失落的吧。

不过,张爱玲把那个舞台的风韵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又有像此书作者一样怀念那种风情的人们,舞台到底是属于张爱玲的,还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就不那么重要了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