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旅行的艺术《旅行的艺术即是生活的艺术》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48:01
  • 29

阿兰·德波顿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英伦才子。《旅行的艺术》以哲理性的笔触铺陈出了作家于旅行所产生的奇思妙想,佐以先哲对于旅行意义的探究。因这些想法都能够与读者经历产生奇妙的牵连而引发一系列自省线索,读罢让人大呼过瘾。

追崇书中的精神,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些什么。这种写作在书中被称作“绘画”(广义)——以文字进行的绘画,是我在“游览”作家文字世界后的一个简单涂画。书中引述英国作家罗斯金的话,绘画、吃饭、喝水这三件事完全可以相提并论,因为他们全部涉及自己从这个世界吸收好的元素。我想我“消化”这样一本充满哲思的书籍应该从探究自己的旅行经验开始。

2008年夏天,我整整一个月都在外旅行。这算是我经历过最为自主,独立的一次旅行。旅行中并没有父母的随同,同行的都是一群年纪相当的朋友。当我辗转到达目的地新疆之后,种种原因使得我们“自由行”的初衷得不到实施。首先我们住青年旅舍的愿望落空,被送进了一家四星级的酒店。接下来的数日我们走马观花游览了乌鲁木齐周边一众大小景点,而后随团北上喀纳斯湖区,之后马不停蹄西进伊犁草原。

在这样的旅行中我们还是尽可能追求所期望的自由性。西线游玩中途,我们一行连夜包车前往尚未开发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就是一个突破体验。虽然当时天空阴霾使得我们并没有看到预期的日出;天气寒冷我在冷风里瑟瑟发抖,这样新鲜的经历依旧让我兴奋无比。站在九曲十八弯的观景崖上想象自己与在我正对面至远处操控宇,并把河流的蜿蜒设计得如此壮阔的造物者对望,那样的沟通来得很是酣畅淋漓。在恢弘的壮阔(Sublime)面前,过去因生活琐屑所带来的烦恼都不名一文,瞬间消散殆尽。

城市生活的拘泥使得我们缺乏思索进而习惯于依赖,习惯于安全性颇高的重复性思维。我不会坐在图书馆里突然慨叹起时间的恢弘或对于人生产生什么有养分的新鲜体悟。我多半正纠结于一道解不出的题,并因此痛骂人生之无趣。而在一个新鲜的环境,特别是在令人心生畏惧(崇敬)的大自然面前,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可以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书中说,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这是作家在《壮阔》一章中着重探讨的问题,也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章节是《对美的拥有》。

不止是旅行者,所有人在面对美丽的事物时都会产生企图永恒留住美丽并将其占为己有的念头。恰巧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德法合拍电影,《香水》。剧中主人公对于美的一种重要形式——香味,有着天才般的敏锐感知。他毕生所追求的就是留住在他看来是人世至美的少女体香。他采用了许多极端的方式,残害了无数少女,终于分析出了一瓶少女体味的香水。电影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现实中,这样粗暴截取美的方式当然是无法成功的。杀手摧毁了美的实体,试图用一小瓶液体保存美的全部。这样的举动貌似无比荒谬,但在视觉世界里,类似的举动平常无奇得你我都在做。

相机的发明似乎让我们解决了这样的渴求,我们指着相片中于风景里笑得灿烂的自己与朋友分享:“看,我曾在这里,我看见过它,它对我很重要。”我们还可以在古迹上刻上:XX到此一游。或者我们在西安一定得买上几个小兵马俑。阿兰引述罗斯金的话认为,这都是渴望拥有美的低级表现形式。他接着说,“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视觉上的)而达到对美的拥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艺术,通过书写和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作家特别指出,不必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

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可以加以说明。新疆之行结束后我去了水乡西塘。在古镇里逛了一会我被一棵树吸引住了。它通体红色,在夏季茂盛的绿色里显得那样特立独行。我盯着它端详了一分钟就不敢多看了,我想如果我呆站着十分钟同行的人一定会以为我是神经病。匆忙离开里我给它照了几张照片。但是如果我带着画笔想要为它画一幅素描,我想花上一个小时坐在那里观察它的美也不为过。通过绘画,我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它的它的大体形状,它的枝桠走向,叶子的形状甚至叶脉的轮廓。甚至是它的香味,以及叶子随风舞动的声响。而不是我现在只能描写的一句——“通体红色的树”。

书中提及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旅行定义,即“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它出现在书的前半部分,它出现的时候我并没有读懂。但是呼应书的结尾,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其实生活也处处是旅行,旅行就是生活。就像法国作家梅伊斯特著作《我的卧室之旅》,旅行其实就是去认知与感悟未了解的事物。人们总是走得远远的到一个完全新鲜的地方展开他们的探索,却忘记了在自己熟知的周遭环境,还有无限值得探索的因素。

我想,旅行的艺术说的即是生活的艺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