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荻岛静夫不是参加南京大屠杀的一员,如果是的话,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历史镜头。
日记的原作者是一个日本普通后勤兵,文化程度不高,记录的内容琐碎而重复。于是整本书的可读性很差,很难有耐性从头到尾细细看完。
但是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凭借这个普通的底层日本士兵在这场战争中的心态、行为以及见闻,我们能够对整个日本军人群体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做一个推断。
看过几本关于日本的书,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菊与刀》和《100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对大和民族有些了解——在我们看来大和民族恐怕是一个变态的民族,因为其民族性格里有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成分。我只能结合我所观察到的这部日记里的一些要素来做一些引申。
荻岛静夫本人应该是不喜欢战争的。从日记里多处可以看到他思念以及梦见自己的家乡、亲友,除此之外还有对自己生命的担忧——能够活着回去就是最好的了。是啊,站在这个角度谁又喜欢战争呢?除此之外荻岛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和逃避,日军宗教式的思想动员和服从的民族性格使得他根本不会去思考这场战争的性质,他总是详细的记录自己的感受,尽最大努力地完成上级的命令。
他的眼里同情与怜悯只给予同族。荻岛是一个火葬兵,他的主要任务是火化战友,必要时参与战斗。于是在日记里能够看到很多“光荣的战死”“悲惨/惨烈/壮烈地死去”之类的字眼,当然无一例外指的是自己的战友。我不指望他对中国的军民作出同情的姿态,但那些死去的中国军民在他的脑子里似乎被用一个筛子滤去了一般,几乎没有记录。这种对同类(人类)的冷漠与残酷倒不是日本的专利,德军迫害犹太人时也一样。他们的共同点便是种族主义,当人种之间的差异被夸张到极致,异族便等同于异类。在荻岛的眼里,也许那遍野的尸首与猪狗马羊无异,总之不能算是人。
日本军人的人性与冷血两面在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体现地淋漓尽致,联欢的日军小队和中国村民一派其乐融融,但当屠杀的命令下达之后,小日本士兵瞬间就成了冰冷的机器。看到很多影评里把这一情节和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我不是很认同。日本的民族全体就像一个蜂群,蜂王便是他们的天皇(或者是被胁迫的天皇)。有时候他们也会显得很可爱,但一个不小心,蜂王的信息素便会在瞬间指挥全体成员蜂拥而上,发起博命的攻击。这不是群体无意识,这是群体受唯一意志支配的产物。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7:47:4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