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关于植物的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47:22
  • 76

关于植物的书

我开始读汪曾祺的文章,那是高中时的事了,《大淖记事》中提到“蒌蒿”,汪加注云:“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当时很喜欢注里的文字,觉得错落有致,无论内容形式,颇具趣味和美感。因此一直留意这样的文字,发现古代的植物花木书里不少类似的记述,也搜罗了些这方面的书,如《广群芳谱》、《花镜》、《本草纲目》等。

读周作人《旧日记抄》,文中前半段所记均为乡下琐事,其中有云:“正月三十日,雨。食水芹,紫油菜,味同油菜,第茎紫如茄树耳,花色黄。” “二月初五日,晴,燠暖异常。食龙须菜,京师呼豌豆苗,即蚕豆苗也,以有藤似须故名,每斤四十余钱,以炒肉丝,鲜美可啖。”这样的文字,颇得亲近。我想我是喜欢里面那种寻常人的生活味道,小小独具的感受,可贵得到细节上的描摹和记述,而且又是指名道姓的植物。虽未身受,却似感同。

后又读《花镜》,这是一部园艺类的书,多讲花草树木,譬如“落花生”条云:“落花生一名香芋。引藤蔓而生,叶桠,开小白花,花落于地,根即生实。连丝牵引土中,累累不断,冬尽掘取煮食,香甜可口。南浙多产之。”;“雪下红”条云:“雪下红,一名珊瑚珠。叶似山茶,小而色嫩。藤本蔓延,颈生白毛。夏末开小白花结子,秋青冬熟,若珊瑚珠,累累下垂。其色红亮,照耀如日,至于积雪盈颗,似更有致。但防白头鸟衔食,则不能久留。“因为这些描摹,我对待植物的感觉与往日有些不同,对身边从前看来极普通的草木也有更深的了解的欲望,而且其中的文字颇多趣味。在鲜于接触田野山岭草木的时期,蛮有点别样味道出来。喜欢读,遇到这样的书或文字自然不会放过,慢慢的积累,慢慢也培养了我辨识草木的趣味,渐渐使我对这类描摹草木的文字生出浓厚的兴趣。现在平日的生活,大多在都市,难得见到书中提到的那些山野中的植物,不过,好在有了这些讲植物的书,书中那些好的文字也暂可以刺激人的想象,想象那些葱茏的,青翠的,生于沃土,长于山崖的草木,仿佛回到了原始的人类感触中去。书中多全是植物的事,林野之气自然也弥漫书页,使人顿感亲切。身居樊笼,多读也是可以解馋的。

前一段时间,买了本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常见野花》,软皮小开本,里面有花的彩照,简介。这似乎更比古人近了一步,更好辨认了。但我不喜其中的文字,太粗干瘪实用了些,缺少古代植物书的那点文字趣味。

说到描摹植物的文字,想到汪曾祺提到的另一本书,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据汪老的儿子说,汪协作的案头必备两部书,一为《辞海》,一为《植物名实图考》。汪曾祺说“这是一本很有趣的著作,文笔极好。”这些话自然引起了我对《植物名实图考》极大的兴趣。汪曾祺的文字极好,他推崇的文字,当然有其魅力,值得惦记;他的话就是一最好的书广告。这根弦一直蹦着,留意找这本书。知道是清代的,但似乎早就绝版了。这类书偏僻,一般出版社不会印的,我心底下想:距离能有这本书大概会是挺遥远的事情。其间,我在琉璃厂的古籍书店曾见到过一次,蓝布为函,书叶古黄,经历了粉尘侵蚀,摆在书架上,老朽得厉害。再看价格,昂得吓人,七百多元。明知道买不了,但我到底是见到了。当时小心翼翼取下,捧在手里,又小心翼翼翻开,书版小字,线条画的植物图形,文字多简短,介绍植物习性功用等。书册太腐朽了,触在手上,那种发脏的感觉让人连带书的内容都感觉不好了。但我仍然相信汪老的推荐。拥有完整的《植物名实图考》,是在网上。因为惦记,有了网络后,也试着搜,起初只是一些类目,或者摘引的一些简短的文字,窥一斑而不见全豹的结果只能让人更加心痒。但始终不愿舍弃。终于在某个晚上一次搜索后有了结果,一位热心的网友提供了PDF下载。下载完翻看的那一刹那,真是欢喜。

查《植物名实图考》中“蒌蒿”条云:“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按蒌蒿,古今皆食之,水路俱生,俗传解河豚毒。〈救荒本草〉谓之闾蒿。洞庭湖濒,根长尺余,居民掘而煮食之,俭岁恃以为粮。与蒌蒿满地,河豚欲上,风景同而滋味异矣。”作者草木文字中,亦有心忧苍生之意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