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幸存的“岛屿”居民》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46:45
  • 78

就我所认识的人来看,迄今没有一个人完整地看完过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大多只是翻过部分章节。本人也不例外。这和我们没有看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一样的。

现在,索尔仁尼琴死了。死亡使这位197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死亡使我们的记忆和经验被唤醒,使我们(起码本人)乐意从书架上寻找《古拉格群岛》,然后掸罗灰尘,试图重新进入。我不知道这一次自己能否读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而是指涉极权暴政之下社会生态的文献档案。在我看来,它是人类史上极其重要的文明成果。

无论什么学科的书籍,当它拥有巨著的质地,似乎都是文明成果,而非单纯的学科经典。就文学而言,《红楼梦》是,与《古拉格群岛》有某种契合的奥威尔的《1984》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城堡》、但丁的《神曲》……都是。

回到《古拉格群岛》。说它是一本文献档案而非小说,应该说是真实的评价。索尔仁尼琴从斯大林的劳改集中营里(即“古拉格群岛”)被释放出来后,他通过惊人的记忆力和对众多当事人的采访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据说这些资料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都可以一一查证。这些真实的资料堆积出了极权之下场面宏大的人为灾难场景。前苏联作为此种政权模式的典范,有如一片黑暗的海洋,而遍布广袤土地上近两百所劳改集中营就是索尔仁尼琴所比喻的古拉格岛屿,群岛特征正是这个极权制度的政治地理状貌。

这些岛屿上的居民是那些异己分子、政治斗争失败者、不同政见者及他们的亲友(株连性流放),有时他们甚至什么都不是,只是因为谁也弄不清楚所以谁都懒得去想的罪名(成为岛屿居民太普遍了,所以可谓“正常”)就被囚禁在此。在岛屿上,这些苦难的居民不能像鲁宾孙那样自生自灭、且有值得信任的“星期五”作伴以及还有逃出生天的希望,恰恰相反,厄运可能自从被打发至此才刚刚开始——之前的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还算不上什么——岛屿上有***官员在“管理”他们,而“管理”是以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超强度的死亡劳改和虐杀展开的。

居民们没有任何自由和尊严可言。严酷的环境使一切真善美的事物成为记忆、幻觉和梦境。人道或道德作为奢侈品不可能恩赐给这群每天靠一块黑面包和半碗漂浮有两根菜叶的菜汤的穷人。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恐惧使居民们不得不堕落为人类历史上最贫穷的穷人,他们没有相同遭遇下人类所应有的惺惺相惜相濡以沫共度时艰,而只有彼此(亲人也不例外)的警惕、监视、揭发、举报、攻讦和残害。

加缪的《鼠疫》仅仅是一部借瘟疫而表述人类某种境遇的虚构性寓言,《古拉格群岛》以寓意表述,却不是寓言,而是史实,震惊和恐怖正在于此——远过于我们看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之后的痛苦感受,因为,索尔仁尼琴所述一切都让我们感到是那么熟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