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Recovering Landscape读《recovering landscape》有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46:40
  • 56

这本书是由众多作者的文集组成,从不同学科和领域的角度来探讨景观的复兴。书中对景观的范畴和设计思路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和看法,让我获益良多。

 景观的内容与有效性的拓展

1. 景观范畴的拓展

在国内,城市景观(园林)的范畴大部分是指城市绿地系统,局限在各种功能的绿地中,而我们关注的绿地主要是城市公园绿地的范围内,项目都是关于城市中为居民服务的综合公园与社区公园。设计主要考虑的内容是怎样解决居民对自然与运动场地的渴求,更多的是从考虑大众生活与社区需求。

在书的众多论文都对景观的范畴进行了新的拓展,指出它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环境的项目或者处理建筑之间的空余位置的场所,它具有更大和更宽广的范畴,不局限在城市的公园绿地中。Alex Wall提出景观应成为城市中引起功能的关联网络,目的是用于增强、支持并丰富活动。他将景观看作是承担社会公共活动功能的网络,使土地表面成为一个光滑的、连续的网络将我们环境中日益分解的元素有效的衔接起来。 在《设计城市表面》一文中,他是这样描述景观的:

把景观描绘成城市表面时,所指的是广义的和专指城市基底,指的是能为建筑、道路、设施、开放空间、邻里社区和自然栖息地提供场所的“地方”。这是组织和支撑广义范围内固定和变换活动的基本结构。

2. 景观文化意义的拓展

在书中更强调景观的文化意义,它指出景观是体现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性的重要场所,换句话说,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局限于环境上的关注,而是扩充到文化和创造的层面上来思考。在众多论文中指出:设计中应强调景观与文化的结合,使景观能反映现代文化的创新性。James Corner将景观定义为一种具有创新能力的媒介。 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景观中表示出当代文化特性对景观建造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从具有文化标识性的景观推动当今文化的发展。

换而言之,景观承担了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媒介的作用,这与艺术的作用相类似。而现今国际美学的主流方向之一——作为日常生活的美学。艺术家要复兴对“自然美”的关注,不仅仅把自然当作画布的背景,而是把它上升到艺术本身的层面。书中有James Corner关于20世纪景观文化性被忽略和削弱的评述。一方面是由于景观意向一般都局限在唯美式和田园风光的形式里。景观被当作是用来逃避现代弊端和对未来焦虑的场所。 因此,景观设计一般都是以保守和再现的形式来呈现的,它缺乏创造力与进取心,也不能体现出当代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是过分强调景观的生态效益,在此时,景观的项目往往着眼于生物恢复与动植物栖息地变化的项目,普遍认为景观的关注应该仅仅为自然界服务。

书中还有一段在《自然的回归》里Marc•Treib关于评价伊恩•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的文字,作者认为他过分强调自然生态研究,利用大量的分析图与自然参数建立设计标准,而忽略了规划过程中必须的形式的活泼和创新。他写道:

景观建筑师加入了生态学的行列,变成了分析家而不是创作者,随时景观学的形态和空间的创造意识变得越来越弱了。

在中国,这两种对景观的认识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大部分的景观设计多是以仿造或是抄袭各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形式,尤其是社区公园更是以重现各国的小镇风景为卖点,将各经典的小镇的整个形式都照搬过来(包括建筑、风情街、园林、标志物与装饰等);近来,景观设计的趋势开始回归到对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中来。但总的来说,这些景观设计的作品都是以反映人们心中对已存在的图画式景观的再现,缺乏对现代文化特性的表达。另一方面,景观设计的另一潮流是以强调生态化功能化的设计为主,但由于人口众多且资金缺乏,项目的多是以盈利和提供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为目的,故生态化一般都是口号,真正的实质是功能化。对于景观建造与体现当代文化特性的实践还比较少。

 现代景观的发展阶段

1. 布景式景观

大部分景观都建设为主题公园、风景区或荒野,其实质是建立一个充满娱乐、幻想、逃离和庇护的场所。将景观作为用以怀旧伤感的物品,目的是以展示令人愉悦的风光并且使观看者回到共有的回忆中去。设计思路是从视觉出发。观看者与观察景观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它是与现实生活分开的。用 James Corner的话来说就是:

在这里,景观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一个已死的事件、一个深度美化了的不包含意义的体验,一个没有许诺的未来。

2. 以生态为主的景观

过分强调景观的生态效益。景观的项目往往着眼于生物恢复与动植物栖息地变化的项目,普遍认为景观的关注应该仅仅为自然界服务。

3. 大地艺术

由于航拍技术的发展,人类自然观的改变,景观不仅仅作为布景式的缅怀过去的工具,而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集合地和物质,艺术家考虑了景观具有时间性和自然化作用的特性,同时也修正了雕塑、建筑和景观之间的传统的学科差别。 在这个过程中,景观具有了更大的空间,它是融入文脉,具有明显基地特性、将时间与自然结合、能被直接使用与体验的文化试验的场所。

4. 体验式景观

一种全新的景观形态,结合社交模式、空间概念、材料以及审美标准创造的新的生活景观。把景观从纯视觉审美中解放出来,使之重新参与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参与性的景观,重点不是事物的表面而是在于其形成的过程、栖息的动态和演变。设计师关注更多创造性的现实活动,重点在于发现基地特点及现存现象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用 James Corner的话来说就是:

景观的含义包含了一种深刻而亲密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建筑与场地之间,也存在于居住饿形态、行为活动和空间之间,这些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它更深的存在含义包括更多的指向社会认知的、生动的过程。

 景观设计方法的探讨

1. 对场地的尊重

景观与基地本身有着更紧密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实体,某个地点所特有的地形、表面材料、比例、气候、遗迹、原始树木与道路、基地的水体等;另一方面是包括当地的文化痕迹,例如一件过去的事件、一个当地的故事或时间表等。 它要求用新的设计方法创造性地重新诠释和扩展当地的传统。在《基地的重拾》、《景观中的四个痕迹概念》、《事物需要时间和时间需要事物》、《转换基地》等数篇文章中,各作者都一再重申对基地本身的解读、了解地块的历史和观察地块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它是提供该地块与其它场所的区分之处,能真实反映关联的唯一承载体。

收集的关于场地的数据与记录是营造最适宜当地景观的重要手段。基地的本身文化涵义与其承担的功能的延续能使景观重新参与日常生活当中来,好的景观不仅能让使用者体会到过去某时的痕迹,它是能更多的融合到时间和未来的发展变化当中去,使场所本身有产生更多记忆和活动的可能性。

2. 提高景观的文化性

在景观中增加文化意向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从形式出发,利用人们熟知的文化符号、特殊场景或是夸张的外在装饰物来唤起人们对场地独特性的认知来传达景观的文化意向。设计提取风格各流派的符号特征,通过场地的平面构图或场地中的构筑物来表示景观的含义。譬如野口勇的加州情景园、玛莎•施瓦茨夸张的情景雕塑,都是运用这种手段来诠释景观的文化性。

另一种主要途径是从内容出发,也就是通过观察者自身的体验来传达景观的文化含义。换句话说,景观的含义包含了一种深刻而亲密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建筑跟场地之间,也存在于居住的形态、行为活动和空间之间,它更多的指向社会认识的、生动的过程。在这里,景观指的是一种可参与的,暗示地区或文化特性的,是属于社会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场所,人们在该地块中的行为和事件优于它的外观和符号。在艺术的发展中,提到美术馆对于艺术作品的限制,提倡应将作品融入到真实的场景中,让观察者能更真实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新现象:户外装置艺术直接进入城镇的街道或是郊区的亲水空间,并且不断地蔓延到各地新建的公共建筑的周围空间中;各地公有的闲置空间陆续再利用为开放性艺术展演空间;与社区总体营造相关的所谓城市或乡镇的多样性艺术场所也在陆续的推出(例如为社区服务的美术馆、艺术家村、艺术产业园等)。艺术也逐渐成为以游戏、互动为主要目的的公众行为,在各样的社会事件与景观对文化性需求的作用下,景观与艺术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它们之间交叉的领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