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白牙《查蒂·史密斯:奖项及其他,阅读周刊文学,南方都市报》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46:35
  • 50

茅盾文学奖。贾平凹。肯定与否定。文学事件……有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当代文学除了类似“事件”,并无真实内容。包括韩寒,一个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作家,亦无作品可言。唯有博客。中国及其文学似乎就是博客,排列观点,之后,除了对楼主的支持和谩骂构成时代的喧哗,所剩皆为虚无和死寂。

也许这样也是对的。换言之,此情此景,夫复何为?

巧的是,在上述奖项公布之际,我读到了英国女作家查蒂·史密斯的《白牙》。中国书商们出于对这个国家羸弱的文学市场的洞悉,抑或是出于文学自卑和文学势利,使用“一部奖不完的书”来作为腰封广告词。当然,它陈述的是事实,一条条荣誉排列,记录了这本小说高贵的命运———也无不可,唯有如此。

查蒂·史密斯,英国混血女作家,1975年出生,《白牙》是其处女作,2000年出版,震惊文坛。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该书荣获了西方文学界的各种褒奖,被誉为“新千年第一部伟大小说”(《旧金山纪事报》)。我想,这是它被译为汉语的前提。如果剥去这些桂冠,它不可能出现在中国,我坚信这一点,一如不是“贾平凹”,《秦腔》很可能被誉为“垃圾”。

关于《白牙》,如何写一篇像模像样的书评,确实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我所能肯定的是,多年以来,我没有如此字斟句酌地读过一本外国小说。强大的阅读喜悦覆盖了这些年其他的小说阅读感受。查蒂·史密斯的严密、雕琢、丰沛以至于芜杂和啰嗦,让我确实想到了狄更斯、哈代,想到了19世纪的英国文学。《德伯家的苔丝》、《呼啸山庄》,这些名著所体现的才华、沉稳和艰辛在《白牙》中得到了继承。和礼仪、城市、政治变化、经济增长、生活方式一样,西方人总是显得保守而进度缓慢,传统的力量在“缓慢”中强大无比。我说的是文学,一脉相承是多么坚实、靠谱的事情。而我们呢,传统在民族灾难中曾被反复践踏,断裂、弃如敝屣,继而敝帚自珍等等,最终成为浅薄文人悬挂在所谓书斋内用以附庸风雅的装饰品。恕我直言,在这个唐诗宋词的国度,并无文学传统。一次又一次的地貌变化使我们彻底丧失了来路。

作为“70后”,查蒂·史密斯没有情绪的叫嚣,叛逆的姿态,反而显得过于老成和刻薄,恍若廉价公寓中养猫的老妇。《十八岁给我个姑娘》、《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包括那部除了靠耍贫嘴发泄情绪大逞矫情的《奋斗》,这是中国的“70后著名作家们”。查蒂却冷静地告诉我们:“热恋对象只是激情本身的附属品”。她穿梭于历史之间,作为旁观者返回父辈时代显得那么从容,毫无隔阂。而事实上,她所要明晰的是代际之间进而是整个人类彼此永无“沟通”可能的壁障。这一壁障由信仰、种族、时空等因素结构而成。当然,我说得不好。所以不妨抄录网络搜索的结果:

《白牙》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将不同种族的信仰与文化的交叉和交锋,几代人之间心理与沟通的断裂和错层,以及长达百年的时代差异与历史荒诞,宏大凝重而又举重若轻地浓缩于种族混杂、文化多元的几个街区之间,刻画出一幅复杂辽阔的后殖民图景,一幅世纪末的“英国写真”。北伦敦的三个家庭构建起这个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萨马德一家和马库斯一家———肤色、种族、信仰、文化、教育迥然各异,相同的只有荒谬的人生,当然,还有雪白的牙齿……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如此“板着脸儿”的“宏大叙事”,真的那么好读吗?在我们这个提倡“快读”或“阅读***”的国家,在这个《读者》和《故事会》发行量才能说明问题的环境里,书商的一句广告词管用吗?我觉得是管用的,它势必成为又一个装饰品。从装饰品的角度来说,传统风貌或后现代主义都是优异的品质;我还想说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请注意,我不是这本书兴高采烈的推销员。老实说,读完这本小说后,四顾周遭,我感到很不快乐———凭什么,凭什么我要对一部外国小说大唱赞歌而对中国当代文学嘲讽再三且一无所能?

■英国“70后”作家轶事

查蒂·史密斯(ZadieSmith1975-)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奥兰治(Orange)奖得主,入选2003年英国著名文学杂志《Granta》10年评选一次的“英国20位最佳青年作家”。在多族裔混居的北伦敦长大,父亲为英国白人,母亲带有牙买加黑人血统。6岁就开始写诗,创作短篇小说。不过,她童年时的梦想并不是当作家,而是做跳踢踏舞的舞蹈家。

中学时,查蒂似乎不是那种有远大抱负的好学生。她把绝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阅读和交友上,还抽过***。当她告诉老师自己想申请剑桥时,老师直接告诉她这想法太荒谬,太不切合实际。然而,她果真如愿来到了剑桥大学研究英语文学。在剑桥国王学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从她喜爱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冯内古特那里学习写作的技巧和审美情趣。上高中和大学时,她还曾靠在酒吧做爵士乐歌手打工赚钱。

在剑桥读书时,查蒂遇到了尼克查蒂·赖尔德。赖尔德当时正在研修诗歌并且编辑诗集。两人于2004年结婚。

查蒂·史密斯是一位喜欢挑战正统的个性作家。她的这一性格从年少时改名一事就已显露出来。她原来叫Sadie,14岁时自作主张改成了Zadie,在英语中,S音更柔和,而Z音则响亮些,更有个性,也更有异国情调。

当所有人都对查蒂的处女作《白牙》叫好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在“阴阳怪气”地说,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态者之手,“书中一些片断如杂草丛生,不堪一读。”这个人就是查蒂·史密斯本人。她是自己最猛烈的批评家。她指出:“我怀着写一本巨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认为它就是那本巨著。”

此外,媒体对《白牙》的过分反应也让她觉得难以承受。她说:“我希望可以继续乘地铁,我希望拥有正常的生活。我不喜欢被人盯着看的感觉。”

2002年,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清净,盛名之下的她选择离开英国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继续从事写作。

主要作品有:《白牙》(WhiteTeeth)、《搜集签名的人》(TheAutographMan)和《关于美》(OnBeauty),三部作品三次入围布克奖,并各自斩获诸多文学奖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