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年前就买来了这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书的印刷和装帧都很好,手感很不错,掂着沉届届的。由于对大部头书一向心存畏惧,所以一直不敢下手。直到今年从友人处取回此书,才开始潜心阅读。
一读之下,才知这书的内容和它的外貌非常匹配,深深折服于作者孙隆基教授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观察与批判。在孙隆基教授的分析下,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几千年来的沉疴一一显现,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历史上及当下的种种奇怪现象,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或许孙隆基教授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能获得多方面的认可。但我非常接受他的观点,至于什么样的观点请允许我慢慢提解。我个人非常喜欢台湾作家张晓风《给我一个解释》这篇文章传达的观点,像在第一段里所说的那样:“物理学家可以说,给我一个支点,给我一根杠杆,我就可以把地球举起来----而我说,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纳历史,我就可以义无反顾地拥抱这荒凉的城市。”而孙隆基教授就给了我这样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如何“造”人的解释。
一、深层结构
这是本书的奇特之处,孙教授用语言的文法结构来比喻文化的深层结构,并力求罗列这个结构的“内在关联性、其可能性的扩散以及扩散的形态”,因此独辟蹊径,使得这种文化的解读变得有趣起来,而不再枯燥乏味,这是本书成功的关键之一。
孙教授在大陆、台湾、香港及海外都有长期居留的经历,因此对于国人的观察非常细致入微,并且比较了不同社会制度下华人的生活特征、文化心理,他认为这些华人身上体现了一种共同性的东西,但他用的是结构主义的方法来索中国人的特征。
所谓的结构主义方法就是去观察同一个结构在不同领域中的可能性扩散。这种解释方式不同于探求因果关系---即将一切还原到一个起因之上,追求一个“创世神话”。而结构主义的方法,则是从现象本身去寻找一种内在的关联性、其可能性的扩散以及扩散的形态。因此在这本书里,孙教授就没有提供我们通常所要问“为什么”的答案,即我们的文化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文化是怎么样起源和产生的等等问题,同样如作者在他的《修订版序》里所说的一样,作者也没有提供如何救中国或者说如何改造中国文化的答案,也就是说本书只是剖析中国文化的现象,归纳出这种文化的带来的结果,既不回答为何产生这种中国文化,也不回答如何改进中国文化。
在孙隆基教授的解剖刀下,中国的所谓“现代化”只是表层的现象,而所有几千年来的顽疾都属于同一个超稳定文化深层形态的表症。
二、一个绝妙的比喻
作者在《导论》的第一节就提出这是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作为大陆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大都只习惯用马列主义的分析范畴去解释中国的过去与现在。而见不到也见不得其他的解释方式。这也是搞意识形态一元化,搞言论钳制所造成的一大恶果吧。
相对于一言堂,孙隆基的学说完全是一种异端,为了说服国人,他不得不在导论里用了这么一个绝妙的比喻:认知意向(即对客观世界反映在我们头脑的意义的语言和思维的编织-----不知这样解释是否正确)对客观世界的这种“照明”作用,就好比在暗室中将一盏灯移到某个角落,去照亮这个暗室中满堆着的杂物,并且将这堆杂物的由光暗对比形成的轮廓,从这个特殊的角度去勾画出来一般。然而,正因为这样,任何照明作用都不能够、也不可能同时“看到”从所有的角度呈出来的轮廓。
这个比喻一下子让我领悟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人们的言说,更多的是对事物不同角度的观察,让我们领略到了世上更多的“真相”。怪不得哈耶克要抨击人类“致命的自负”,一切言称自己真理在握的人就得当心了。显然,在这本书里,孙隆基教授没有把自己当作唯一领略事物真相的“神”,因此他的解释更容易让人接受,并宽容的对待其他不同的学说。我们那些先验的认为唯有自己是正确的思想实在太需要警惕了。或许,当我们都能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后才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有可能吧。
所以孙教授总结:某一套社会科学的理论,确实能够“看到”其他的社会学说“看不到”的现象,但同时它却不可能“看到”由其他的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每种理论总是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三、本书的题旨
孙教授考察了大陆、港澳台以及旅欧美华人的生活状态、文化现象,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心”发达于“脑”。这里的所谓“心”发达于“脑”,也只是就中国人的情感与理智之比重而言,不一定是指中国人的情感比西方人或拉丁民族的发达。只是中国人的“心”也即情感,没有表现为个人的热情,反而是化为镇止个人热情左放的社会化的“人情”。“人情”是中国人最大的情感投影。孙教授在书中,不仅考察了国人的文化特征,也同时将欧美、拉丁民族、日本、印度的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化进行了对比,这样本书就更有对比性。他认为像中国人那种比较“身不由已”的人际关系,反而会趋于稳定,但个人情感的投注也不会强烈到哪儿去。中国人的心理总是走向抑郁或燥狂两个反面,这二者都是情感与外界的现实产生断裂的症状。孙教授很痛惜的指出,在人该轻松愉悦时,却患了“情感便秘症”;该表现热情的时候,却呈现“太监化”;该由自己去面对人生,对一已人生负责的场合,却“不在现场”。但该保持秩序、遵照程序的地方,却出现毁灭性、无目的性之大爆发。
这些现象、成因经 孙教授的笔端一一剖析后,使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是根本上存在缺陷的。虽然孙教授并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即应该怎样重新设计“人”的存在。不过经孙教授也提到了西方文化对“人”的设计,并与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作了对比,指出各自的优缺点,那么对人应该如何重新进行设计还是有了一定的方向的。尽管这个任务任重道远。可以说孙教授像一个医生一样对病人的病理进行了分析诊断,药方虽然没有开出,有待后来者开方,但这样的努力还是令人欣喜和可敬的。
四、本书的缺陷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震憾很大,内容很精彩。但据我的阅读,我认为本书还存在“以论带史”的现象,这是很可惜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阅读不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P255中,孙教授写道:“我们不要忘记,道家哲学源自杨朱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的前提,就是连‘身体’上的一根毛也比‘身外’之物重要”
“此外,老庄哲学还是向专制主义献计‘弱民之术’的。它提倡‘小国寡民’,让国家造成强大于社会的形势。它教导人‘复归于婴儿’,搞‘儿童化’的‘无知无欲’状态。……”
“然而,《老子》还向统治者献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换言这,只有灌输老百姓‘怕死哲学’,才能用‘死’去威吓住他们。”
诸如此类例子很多,我认为这些是孙教授对道家哲学的不正确解读造成的,目的是为了支持他对儒家和道家共同为中国文化目前形态负责的理论,关于儒家方面的分析,我比较认可,对于道家的分析,不是很接受孙教授的说法,觉得过于勉强。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7:45:4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