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致青年朋友《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42:51
  • 62

(一)从此不做“北大梦”

在现实社会中,永远不存在一片“纯粹的净土”。在本书中一位多才多艺的重庆女孩给钱理群来信中写道“我有一个梦,圣洁的关于诺贝尔奖的梦,只有北大能帮助我,真的”,“我多么需要同时得到最好的中文教授和理,工科教授的帮助,我多么需要摆脱专业的束缚,在大学里拼尽一切力气学习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我多么需要在最活跃的科学空气中尽情地呼吸。而这,只有北大。”“真羡慕你---能够呆在北大,一个离教条很远,离梦想很近地圣洁地地方,多么幸福。”

钱教授用一个北大学子暴毙却因为学校当局需要“压倒一切的稳定”而把这个生命漠视的例子来感叹自己的无奈,同时也直面北大的“堕落”。在回信的最后,钱教授这样写道“我仍然欢迎你来,不是为了寻梦··”

我们终究要看到北大并不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土地,它存在于社会中,就免不了受到黑暗的侵袭,只是,还是有一些独立精神的人们在做着抗争,才使它保持相对的权威。

我似乎也为自己没有选择复读而选择了一所三流二本院校的行为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比起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的建立。

(二)所谓的“精英”

以前在博客中曾对自己发出一个“警戒”:“永远不以貌取人。”而看了《致青年朋友》后,我想说,“永远不单以学历取人。”在书中,钱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很有礼貌地微笑地听他讲课,并及时地作出点头等反应,下课后还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要点,这让钱老很高兴,也很快注意到这个学生。下课后,这位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跑到钱老地面前说“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诸如这样的一次两次三次,钱老对这位学生的好感与日俱增,当这位学生第四次来时说“钱老师,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当时钱老便欣然同意,但自从推荐书写完以后,这个学生便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于是钱老在书中写道,他明白了这位学生以前的那些点头微笑等全是投资,是鲁迅说的“精神资本家”,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但他高智商高水平,这便是北大培养出来的部分尖子生。

这也反应了当今大学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而现实社会的很多精英们也凭借着他们的“资本”来索取利益最大化,他们“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他们丧失了对人的尊重,丧失了维系人与人关系的温情,丧失了公众对他们的期待与敬佩。

当芮成钢在耶鲁求学时,他的在国内的一些“精英”朋友时不时地炫耀自己的丰硕的资产,毫不遮掩地显示自己对金钱名利地不懈追求。他们如同在利用自己的才华在玩一场毫无意义的追逐的游戏,而背后却是他们虚荣无知的面孔。当然,这也是他们的权力,但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精英”的定义呢?

(三)理想的三个阶段

钱老借用别林斯基的话在书中阐释了人的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沉湎于天性中的纯净的世界”的做梦的时代。以后,人开始接触现实,感到理想与现实距离的矛盾,冲突与痛苦。在这一阶段,一些人被现实所吞没,而另一些人坚持着挣扎。第三阶段则是那些挣扎的人有所坚持有所调整,又有扩展与深入,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钱老绝对不是一个极端与激进的人,这点无论是从他对于人的评价,还是对于现实黑暗的看法都可以感受得到,他告诫青年不要自甘“同流合污”,同时也教会我们不要过于“愤世嫉俗”,比起绝对清高得知识分子,钱老让我们坦诚地看待自我地社会化,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掌握好“度”,我们需要仰望天空,但也需要脚踏大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