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哥本哈根第一次听 《哥本哈根》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42:37
  • 52

俺是听了话剧朗诵后才知道这部戏,剧本买了还没读,先打个插边球,说说俺的感想吧

哥本哈根,量子力学的朝圣之地。海森伯格,量子矩阵力学的缔造者与尼尔斯波尔,量子力学的精神导师,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的一段谈话,却隐约成了指向影响二战后世界历史的路标。他们的谈话如罗生门般版本各异,而作为被占国丹麦公民的波尔,又将如何面对已是纳粹***原子武器研究项目负责人的海森伯格。一切都从那个冬天开始。

三位演员的语调都很好,我尤其喜欢波尔的朗诵者,但是不清楚是否演员自身的乐天性格影响了角色的塑造,让我更觉得他不是一个导师,更像一名开朗的兄长,心灵的冲突更多的依赖于表情和语调的变化。海森伯的朗诵者,则恰当的表现了海森伯掩饰重重,面对道德和国家疲于应付的内心。玛格丽特,作为波尔的妻子,更多是一个第三者的角色,以感性的角度剖析另外两人的内心,然而由于剧作本身台词不多的原因,没有前两者耀眼。

最后翻译家胡开奇老师上台和大家见面,有人提问了严肃戏剧的定义问题。我记得三位对此意见基本统一,即严肃戏剧更多是启发思考,而非轻松休闲,换心而非换脑,因此也就更为小众。联系到戏剧,英美将其更多看作一种论坛,而俄罗斯人看作信仰的一种方式。至于我们,我个人认为还是处于一个电视剧的代替品阶段吧,或许这也和平常压抑的工作和社会氛围需要缓解有关。

有一个观点对我这个初接触话剧的人来说,很有借鉴,即如何预先评价一个话剧,这玩艺不是有着预告片的电影,也不是可以试穿的牛仔裤,而是一种消费即完的不可再生资源,呵呵。 有人看导演,有人看演员,也有人看剧本。我觉得可能剧本这种方式是挺累人但是挺有收获感的方式,一个人读着剧本再看话剧,很多细节就会更有体会。

回到哥本哈根,海森伯最后以无法解释清楚的原因上报了原子弹的不可制造性,这是一个多方面的话题,也是剧本中试图展现的,关于国家责任,关于人性,关于情谊,关于科学,关于人们面对的道德困境,关于那个时代中人们的曲折。具体的不再细说,最后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将之归结为人性的复杂和不可预测,也许这也是不可测原理一个最为深思的类比。

讨论会上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机会问:如果海森伯因为原子弹而深受道德谴责,那么那些研究当量小很多的常规武器的科学家们,那些生产武器的军火商甚至工人们,那些研究杀人的军事战术的理论家们,那些战士们,是否也应当承受道德上的自我拷问呢,杀一个人和杀一百万人所引起的道德谴责,难道真的只是成线性关系么。我们所以拷问战犯,是不是希望他人的血去洗涤自身的罪呢? 这个问题过于宗教化,也过于沉重了,或许这就是人性让人不堪其累的原因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