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Being Given《现象学与神学的关联?》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39:32
  • 53

美译本前言(代评论)

[法]让-吕克•马里翁 著

王立秋 试译

这本书在美国的出版,在我看来特别重要——显然,这是因为,在美国超过15年的执教和讲演生涯中,我发现,大西洋彼岸有我众多的对话伙伴,然而,更因为多年来我作为芝加哥大学的客座教授——现在则在此任教,在海德公园里,我写下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在教育厅[Foster Hall]、斯威夫特大厅[Swift Hall]或古典会堂[Clasics]里,我向许多学生展示大量的论证;也是在这里,我与我的朋友和同事们一起探讨本书的种种观点。我必须感谢这所著名的大学允许我进入其伟大的传统,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他们以其求知的热忱,给我的帮助比他们知道的还多。在众多同事中,我特别要感谢丹•加伯[Dan Garber]和戴维丝•特蕾西[Davis Tracy],正是他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支持我进行这项看起来,尽管现在业已完成,远远超出我能力之外的工作。因此,《被给予》在美国出版,某种程度上说是向其源生地的复归。

在指出这些关键内容后,请允许我作两点额外的说明。

应该强调《被给予》的写作,今天看来,当属此序列著作的三部曲之一,始于1989年最先出版的《还原与赠予: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现象学的研究》[Reduction et donation: Etudes sur Husserl Heidegger et la Phenomenologie]并完成于2001年出版的《论增添物:饱和现象学论文集》[De surcroit: Essais sur les phinomenologies satures]。前一本著作试图停留在与现象学相关的哲学史内部;对胡塞尔及海德格尔事实上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同时关注未来向这一思想流派开放可能性的揭露。它完成了对古典现象学还原操作的再思考,后者不再仅仅致力于固定对象[securing object](如在胡塞尔那里)或对存在的敞开[disclosing beings](如在海德格尔那里),而更根本地关注对想象一种更加原初[originary]的确定性[determination] ——被给予性[the given]——的开启[opening]。这可以被概括为一个公式:“有多少还原,就有多少既定性[So much reduction so much giveness]。”与一切预期相反,这项形式和方法上的工作引起诸多讨论,确切地说是激烈的争论。无论如何,这需要进一步的说明和发展——这里要求的无非是越过事实性、历史性探究,进行概念的、有机的[organic]研究:就既定性而言,作为被给予的现象,礼物[gift]自身还原为既定性[giveness],被给予的确定性[determination of the given],饱和[saturated]现象作为最卓越的被给予,以及最终的被赠予[gifted](“主观性[subjectivity]”图像[figure]由既定性颁予[granted to]既定性自身)。经过痛苦求索的十年,《被给予》出版了——而且,由这本书唤起的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讨论,甚至是更加激烈的反对(利科、德里达、弗兰克,等等)。然而这本书还只是一个梗概,至少就其对作为饱和现象的既定性之呈现而言,形式上太过草略,[操作得]也太快了。因此,本序列研究的终篇,《论增添物》,意在深入探讨饱和现象的细节,后者也包括启示现象[phenomenon of Revelation]。这个序列文集的目标在于,通过把现象学从两个对我而言明显有限的视域[horizons](即在对象性[objectness],存在[being])中解放出来,而不失去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这种方法的多产性[fruitfulness]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经得到了证明,这种多产性依旧是意图在形而上学终结之后思考并思考形而上学之终结的哲学手中的王牌——从而使现象学的复兴成为可能。我希望以后其他人在这个方向上将有更大的进步。

但是,《被给予》——至少在我回顾时看起来如此——重新处理了前一本书,《无存在的神》[Dieu sans l’etre]中悬置的问题。在那里,既从形而上学(以及“神之死”的命运)中,也从使一种业已变得如对“神的存在”之不确定(信念)一般偏执的探究成为可能中,也就是说,从作为想象上其在场[presence]之唯一火焰[sole frame]的未受置疑的存在视域[horizon of being]中根除神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问题。该论文的关键部分实在哲学领域中完成的,然而在那时,除了通过这些资源进入神学(由此进入第二部分,“文本-外[Hors-texte]”)之外,我尚不能瞥见其建设性的一面(通往慈爱的入口[access to charity])。在那里缺乏的是一种非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现象学,然而现象学的位置被彻底地保留了。希冀这项工作得以完成,至少是部分地完成,花了我二十年的时间。而事实上,《被给予》,以其饱和现象的清单[inventory],完成了,特别是在启示现象中,对《无存在的神》中通过直接资源[direct resource],坦率地意欲走向神学的那种东西作出了大概的描述[a sketch]。如此,我希望给现象学与神学之间,未来即将变得非常重要,过去却光照不足的那种关系匀出一些光线。

这里我还要对那些使这个译本成为可能的人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首先是编者,海伦•塔特[Helen Tartar],他冒险决定赋予本书一种新的生命。其次是译者,杰弗里•L.科斯基[Jeffrey L. Kosky],是他,从事这史无前例的艰难工作,并显示出其翻译的专心、细致、技艺高超。我非常感激他对本书的逐字重写,因而也是对本书的重新思考,一个人只有自己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之后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在他的翻译中,这点已为其对上述诸项事宜(现象学与神学的关系),尤其是在艾曼纽尔•列维纳斯那里的内行眼光所证实。谨向他致予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真诚的敬意。

让-吕克•马里翁

芝加哥,2001年5月10日

我把我的译作献给我的(外)祖父母:莉莉安[Lillian]和埃文•科斯基[Irving Kosky],萨迪[Sadie]和朱利叶斯•菲亚戈[Julius Fialco]。并不是值得感谢的一切都会得到公开的宣布,最重要的部分很可能永远不会公开。我将永远铭记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宁静、安详的时刻。

杰弗里•科斯基

芝加哥,2002年3月

[注]译自让-吕克•马里翁:《被给予——朝向一种给予的现象学》,杰弗里•L.科斯基译,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ix页至第xi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