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城》魅力
(2008/12/26/凌)
我分三部分说说。
有一种书,很好看,但是要说它是怎么个好看法,却有些难。
就如同,鸡蛋好吃,但是要我们确切的说一下鸡蛋是个什么味道?恐怕也很难。
但是《围城》毕竟是我很爱的一本书,我爱了多年,甚至会爱一生的一本书,所以,不谈它也有点憋不住。今天,就浅谈一下《围城》的魅力所在吧。
(一)
《围城》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它阐述了一个简单但又重要的真理。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吧,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其实,这个话,就如同牛顿说——“苹果为什么要掉在地上,因为万有引力的缘故”一样。
虽然很简单的一个现象,我们都经历过,但是人家观察细致了,思考深入了,总结到位了。完成一个从表象到本质,从现象到真理的事情,这便是难得了。
婚姻,事业——这本就是人生的两大组成部分,可以说这两个部分加起来就等于全部人生。
而把这两部分都套用一个定律之中,并且如数学里面的循环小数一样,不断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适用于人们的正个一生——这样的重大定律,这样的宏观真理,那就真正是可贵的了。
冲进城,冲出城——它既有对城,对人生万象的清晰透视,正所谓“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说明人们容易被幻相所迷惑的愚昧——它也有对先攻城略地,后突出重围的人们的本性的慨叹怜悯。“囚”这个字,包含了对人这一生的万般无奈的最深讽刺,也可以说是“围城”概念的伤怀含义。太多的人,作茧自缚——或者《围城》不能帮我们颇茧而出,至少也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处境,意识到我们“自投罗网”时的可悲与可怜。
所以,《围城》是一本站在“高处”的看人事的书,它太彻悟了。
所以,《围城》也是一本站在“低处”看人事的书——它写的就是芸芸众生,碌碌一生的浓缩的故事。他写的就是你我他,每一个人。
只要你是一个社会中人,那么你就会遭遇到大同小异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所谓世故。
只要你是有着七情六欲,那么你必然有过爱和被爱,有过情人和老婆(老公),有过初恋和婚姻。
谁又不曾有过进城出城的身不由己,筋疲力尽?
这种被围困的无奈,可以说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每一个。
所以,我不同意有些人说《围城》就是写一群特定年代的知识分子的事儿,就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
大人物可能被时局所困,被官场商海的大潮所困;
小人物可能被生计所累,被衣食住行的琐事所累——这种“被围困”的感觉,这种想“冲出来”的感觉,其实我们都有。
所以,看着钱先生的书——无数的人们会会心而笑,会萌生共鸣。
不一定那个读书的人,就是方鸿渐之流的大学教授。
一个好的作品,一个真正的名著,是具有跨时代的大意义,具有真正不朽的价值。
它的故事也决不会只局限于某时某地的小众人群——我相信,如“围城”这样的大书,它要说的是人生大理,宛如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谁说,它只能适用于一个苹果呢?
(二)
到此为止,说的是《围城》要阐述的是一个怎样重要真知的人生真理,世事定律。
但如果只是将一个大道理,大真理给我门听——我们怕也只是非常佩服的接受了。
但又有几个人会去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真理”多半是简单,乃至枯燥的东西。
钱先生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直接拿出面粉,让我们吃了填肚子——他把面粉打上鸡蛋,烘烤成蛋糕,再镶嵌上几枚果干,用新鲜的巧克力汁浇上去……(其实我不会做蛋糕,我只是打个比喻)——他让我们吃了,不但饱肚子,还解了嘴馋,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品。
这就是《围城》的魅力之二——鲜活生动的语言,巧妙精确的比喻,诙谐幽默的调侃,深刻质朴的思想。全都恰到好处的揉合在了一块。让人看了笑,笑了思。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书中的精妙之处,我不赘言了,我相信随便翻开一页找出一行,你都能拍案叫绝。
我有一段时间,有个坏习惯,每当我吃午饭的时候,我就会打开《围城》,边看边吃——为的就是要在进餐时候有一份好心情。开怀,释然,放轻松胃口,增添点滋味——开胃健脾,
活血舒筋,振奋精神,可能先生也没想到这书会人如此的大大有益吧。呵呵。
后来,哪本人民出版社早期出版的灰皮《围城》就这样,被我“御用”的不像样子,很是旧了。2000年我曾买了一本新《围城》,白色硬皮本的包装,书后还有杨绛女士对本书和钱先生的文字描述随之附上。那本书太新了,我就打算收藏用的,只拿出来看过很少的几回。大多数时间还是把老版《围城》拿出来继续“造”,反正已经造的差不多了,就可着这一本下手吧。
其实我是看了电视剧《围城》,爱上电视剧《围城》才去找小说来看的。所以,后来我又改为吃饭的时候,就着电脑上的拷下来的电视剧《围城》,吃饭下菜,这个感觉更好。说到这里,我是要非常感谢电视剧《围城》的创作人员的,他们不但起了很大的普及名著的作用;
而且,可以这么说,这是《围城》的不可缺少的一次成功兑变。电视剧没有辱没这本好书,
尽管改变名著是一件难事。但是电视剧《围城》还是很好的给原小说一个直观准确的形象再现,它用一个精品打造了另一个精品,并维持了这个精品的原汁原味的本色内涵。
当然小说的文字描写,永远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完美的感性魅力。
就比如我最喜欢的小说《围城》中,有关唐小芙的一段外貌描写——实在是太惊艳了!不是说电视剧演员表演的好不好,而是任何一个女人恐怕都无法演绎出小说中的这位“人间天使”
般的绝色容颜。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做样的早***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我爱极了这一段文字——什么叫“天然”,宝玉曾这样问,大家都笑他痴傻。
岂不知,在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尤其在女人中,“天然”两个字早就变得比金子还稀罕了。
我很爱唐小芙,可能也因为我自己不喜欢化妆,很崇尚自然的缘故。
涂脂抹粉,描画出来的美女,还叫“美女”吗?
如果叫美女,哪么这美字里面总是夹杂这些虚伪和矫情的意味吧。
真正的“美”又该作何而论?
就“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这一句,就绝妙了!你说怎么演?能演出“好水果”似的皮肤呢?
这就是《围城》语言功夫的利害所在。在古往今来的名著之中,写女人的容貌美的,无外乎眼睛大小,身材胖瘦,等就事论事的描述——这么“有灵性”的美,我是从未见过的。其实唐小姐的容貌,你真正去读,不会觉得多“美”,而是让感觉很“灵”。那是从人物的心灵深处透发出来的感觉,须用心体会,而不只是用眼睛审读的外表皮肉。
而小说里面的幽默之文,巧妙之文,简直不胜枚举,所以我也只好把这一大魅力点出来为止。就不在此一一罗列,一一分析了。不然只怕千言万语也难收住。
(三)
《围城》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能让人感觉切身体会,感同身受,甚至可以和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人,对号入座,对照品味。
张爱玲曾说过一句话,让我们当代女人奉为经典——“一个男人一辈子至少有这样两个女人,红玫瑰和白玫瑰。”
其实我想更多的人,不仅男人,就连女人也一样,这一辈子,都有过这样几个异性同路人——美好但不得善终的初恋(唐小姐);冲动但冒失的第一次性活动(鲍小姐);不是爱人但纠缠在一起的好友(苏小姐);最后充满遗憾和无奈的现实中的家庭伴侣(孙小姐)。
就在这样一个历程中,我们的感情成熟了,我们的感情也消失了。
家庭成了爱情的坟墓。
而同样的,在事业工作中,在世故人情中——我们谁没受到上司的打压,同事的排挤,小人的暗算…….最起码,我见识过,比高松年更虚伪的领导,比李梅亭更阴险的小人物,和“三闾大学”相似的拉帮结派,勾心斗角。
我想,方鸿渐的可怜,代表了一批人的可怜。代表了任何社会中都会有的复杂和阴暗,令人无奈。
就这样,水至清则无鱼,让我们一个身在其中的凡夫俗子甚至无可选择,无可逃避的要带上一身颜色,不管你自己愿意不愿意。
社会是个大染缸,也就是这个道理。
《围城》,就是这样一部,具有现实意义,讽刺精神的小说。
它绝对不是只写给一群文人看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生活在其中。都要挣扎在其中,突围在其中。
“城”是永恒的,不可摧毁,也不可真正的突破。
那么——把这座“城”的真实面貌,和围在“城”中的我们的真实状态,拍下来,留个影,也是好的吧。
再次感谢先生,站在高处,为我们拍摄这张实景。
可是先生自己没照着,怎么办?——先生笑了,你们,就是我的镜子呵。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7:36:1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3651.html
上一篇
自深深处《最好的收梢》
下一篇
大教堂《痛苦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