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日里办公室对着电脑和论文,突然让我感到:有的时候,熟悉是一种遗忘的过程。似乎也有一些人和我类似,工作让人对周遭的世界越来越视而不见,心被千篇一律的琐事反复摩擦,逐渐逐渐地失去感觉。
记得Aristotle说过:We give up leisure in order that we may have leisure just as we go to war in order that we may have peace.
我对前面半句更感兴趣。说到兴趣,我更多的是疑问。诚然,give up是必要的,可take up呢?不是必要的么?难道为了may have leisure,就要放弃leisure……真的如此么?
放眼周遭,我的朋友,同学,老板,同事,弟弟妹妹,叔叔阿姨……还果真如此:为了一年一次或两次的旅游,平日就是要拼命的工作,甚至是拼命的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
长大的我们,见朋友时除了吃饭、逛街、看电影、唱K,好像已经没有什么让人心生向往的玩,当然,旅行我们还是知道的,但却不是随时可以起行。我们有意无意地为玩设置了这样那样的障碍。郝明义说: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玩有层次,需要能量,本身也就是能量。探险家的玩,以生命来进行,玩是一种意志;游戏时沉浸其中,忘却时间的流逝,玩是一种精神状态。慢跑、听音乐、看电影、下棋、发呆等是温和安静的玩;冲浪、野营、攀岩等是狂放而恣意的玩;收藏、乐器等是需要耐力与心力的玩;出门远游是需要计划的忘我的玩……
其实,还可以再站的更高一点来看待“玩”。我们可以carry work in order that we enjoy leisure吗?
精神科医师陈嘉新说,健康的心理,包括能爱能工作,还要能够玩。这个境界其实不那么容易。正如环游世界,99%的人都想,可只有1%的人做得到。难住99%的人未能达成梦想,我想不是钱的问题,是心的问题。看看29岁的姊妹俩Fiona和Rita环游世界80天(http://www.aroundworld80.com/),你就应该知道答案。她们说:“做自己想做的。实现梦想的感觉,真的很棒。”什么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能知道这个“真的很棒”是什么滋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点事情,能让我们到六十岁的时候想起来,还会微笑十秒钟?
听过Gap Year么?英国的Susan Griffith写了一本书,叫做《Taking a Gap Year》,就是让年轻人毕业时,不要急着跨到Gap的另一端(工作),而是应该花一年时间去旅行去探索世界。当亚洲人咬紧牙关,跳过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障碍时,西方人却选择了跳进这些Gap中,用一年的旅行去见识这个世界,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直到清楚明白后,才跳出“沟”外继续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旅行从《Lonely Planet》(http://www.lonelyplanet.com/)开始。
一个新的问题来了:钱的问题。
褚士莹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不能旅行的工作。”不知道是谁发明的阴谋,追求事业就得一辈子在同一个地点,因此旅行就变成了发展专业的天敌。看看《Work Your Way Around the World》,看看《The Global Citizen》,看看《World Volunteers》,看看http://www.peaceboat.org/english/index.html(可能速度比较慢),你会了解很多团体需要各种专业义工到世界遥远的角落,透过旅行的方式,付出自己的爱心。只要专业能力够,都有极大的机会,不见得要高学历,或者语言天才,因为只要说得出的任何一个行业,没有不需要人一面旅行一面工作的。这种机会比比皆是。此时你会明白为什么褚士莹可以一面工作,一面不断地旅行。因为——世界上没有不能旅行的工作。
于是我相信他的话:无论什么年纪,旅行都是要继续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7:31:2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