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禁入廢墟《恐怖的典型性》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31:09
  • 79

书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在我,有一种很重要的分类就是,在班车上看的话可以睡着的,和在班车上看睡不着的。这本书属于后者,而属于前者的书像前不久看的《脑髓地狱》和《岬》。

这种分类与书的好坏没有关系,只能说明书的内容是不是能够很容易让人有快速读完的欲望。有点儿想看电影,有些影片让人很紧张,或者让你十分的想知道后面的情节,很多恐怖片都有这样的效果。但并不能说明它们是好电影,大部分这样的片子你都不会想看第二遍。

本书也如此,厚厚的一本书我竟然三天就看完了。这本书的语言十分的“场景化”,几乎不用费力就可以转换成活生生的镜头。你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大部分美国小说的特色。不过可能是太过具像,太过一目了然,推着你“一口气”读完,并且不会想到什么时候再看一遍。

内容上还是很传统的恐怖故事,像千百个恐怖片的套路,一开始阳光明媚,大家欢歌笑语,逐渐误入歧途,中间肯定有一些暗示或者预兆(如此书中的黑车司机的警告等),然后就是陷入绝境,导致自我崩溃,最后还要留个小尾巴,告诉大家还有大批的人兴高采烈的重蹈覆辙。老套归老套,妙就妙在大家对这种套路还乐此不疲,于是作家导演乐得照方抓药,事半功倍,只要把心思放在怎么让他们一个个通过各种渠道惨死而不雷同就好。

还有关键的一点,在绝境中的人最能展现真实的人性,在过去的故事中,往往有英雄站出来,或领导大家战争困难,并带领一部分人走出绝境,或者关键时刻自我牺牲。为什么说是“一部分人”,因为必定在一开始要有人死,把情节转向恐怖,然后必定还要有性格脆弱或者极端自私者无可救药。但是后来的恐怖故事不这么写了,通常都是放在展现人性的弱点方面,就算有几个还算能干的,最后也逃不过那股强大的势力。

本书前面的导读有些上纲上线,说什么此书批评了西方社会对不发达国家极端的不重视,以为穿个拖鞋溜溜达达就可以平趟,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我倒觉得这些设定纯粹是因为故事的需要,未知的地方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最关键的,故事好编,要是把这个什么土丘,吃人的藤蔓之类的搬到大都市中,这个故事会非常得不好写,极端不发达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孤立状态,不用费心去设定前提。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很小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书叫《白鸟岛》,是一本前苏联的青少年小说,很短,就是说两个小孩到湖中间的无人小岛上探险的故事,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沼泽什么的,但是都有惊无险,最后自己做了木筏回到家,跟这本书的情节貌似,但是读起来却完全不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