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被劫持的私生活南方都市报:《推动人类社会的性》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26:17
  • 75

2008年12月21日《南方都市报》

链接地址: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8-12/21/content_663610.htm

对于性及其衍生效应的分析,《被劫持的私生活》一书难得地做到了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深入与从容。对婚姻史、家庭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会发现,《被劫持的私生活》与加里·贝克尔的《家庭论》有诸多相似之处。《家庭论》侧重经济的视角,从“理性人”假设推导男女两性关系的变迁原因,考察传统、古代、近代社会中的核心家庭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物质条件的匹配度。《被劫持的私生活》则独辟蹊径,用弗洛伊德分析人的心理的利器“力比多”来阐述人类历史上性、婚姻与爱情的模式、变迁。

提及人类社会的构成规则,大而言之,有阶级、种族;小而言之,则是个人、家庭。再仔细追究下去,还是回避不了底下真正起推动作用的———人类的性的推动力,即“力比多”。力比多的催化力量,衍生了人类的爱情与婚姻。从人类的群居时期,到后来的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到随之的父权制社会,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化,实质是人类物质条件的演化以及性的关系的演变,作者在这方面着笔尤为细致、严谨。

在贝克尔看来,婚姻是一种经济行为,目标在于双方的效用最大化。人类日常中,有关婚姻与家庭的许多决策,事实上都服从于成本———收益分析,即理性人假定。贝克尔也延续着这个思路,在分析了结婚、生育、离婚、家庭内外的分工后,提出了“外面的女人真精彩”这一著名断论。在这一点上,肉唐僧可谓与贝克尔殊途而同归。肉唐僧从众所熟知的柯立芝效应分析起,最后不得不感叹:人类(尤其是男人)所谓好色的表现,是源于天性(亦即来自基因遗传的“理性思考”),而不是源于正常人的思考。

叙史的方式有好几种,像巴塔耶在《色情史》里那般姿势,正襟危坐地在谈当初公公为何可以娶媳妇、原始种族为何***,谈维多利亚式道德,估计一般人会大呼买书上当而受不了。此书难得之处,在于其学术性不亚于以上任何一本家庭史、婚姻史的同时,恰当地通过口语化的叙述,满足了读者对“香艳内容”的阅读欲。

谈论人类婚姻的书籍,并不乏高头讲章,法国人比尔基埃等著家庭史,洋洋洒洒三大卷,从古代社会、尚未开化的欧洲和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非欧洲文明的古典阶段,中国人王利华、张国刚所作《中国家庭史》,历朝写下来也有五册之多。面对广袤的人类力比多及其衍生物的海洋,难得是做到要言不烦,去冗存精。此书即在此可谓典范。作者在不长的篇幅中,以清晰的逻辑写出了人类6000年婚姻爱情史,条分缕析,笔端看似多半游离于床帏,实触及到的乃是人类社会构成规则的诸多“原问题”。比如针对为何中国不能出现黄仁宇所谓数目字管理,作者寥寥数言即道破:“中国的情况与西方截然不同:一个地方官员管理的地域,经常比欧洲整个一个王国还要大。可他却只是皇帝手下的一个打工仔,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他的官职所规定的俸禄,而与所辖区域的实际税收无关。……所以中国的文官和欧洲的贵族正相反:他们即不能、更不愿意进行精确的数字化管理。”该书精彩,多半源于作者博通中西制度史、风俗史,倾多年心血而成,加之行文字斟句酌,确实能让读者领略到一种可遇不可求的阅读舒畅体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