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听杨绛谈往事《听杨绛谈往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25:36
  • 61

撷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这是钱钟书先生和杨绛第一次在清华遇到后写的一首诗,豆蔻年华的少女娇媚跃然字间。

后悔不该睡前看完这本书。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大约6-7个小时,读完了这本《听杨绛谈往事》,读完掩卷长叹,几欲掩面而泣了。前半部分精彩,后半部分凄凉,睡觉前阅读绝对是个错误,在漆黑的夜里,无法入眠,是因为文章太过情真意切,是因为黑夜更能引发人的凄凉和忧愁?两者皆有。总之,情绪极度不能平静,很久不能从那种生离死别的凄美中走出,很久没有这样深深地感到过伤心了,不知为何这晚我能够这般真切地感受到杨绛“只剩我一人”的凄凉。伤情,悲痛,和黑夜一起笼罩着我,忘记是如何睡去的,直到清晨看见了第一缕阳光,才恍然回到了现实的世界,直到现在开始敲打键盘,才感觉心境已经恢复了安宁。

最近读过几本古稀老人的书,季羡林《另一种回忆录》《病榻杂记》,《周有光百岁口述》,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来都有很多感慨,又觉得难以变成文字写下,一百年的生活经历,一百年的岁月老去,读一读这些百岁老人的人生是非常宝贵的体验,任何的苦难和快乐,在一百年的时光倒影下似水般流逝,无论是弹指一挥的青春,还是相伴一生的爱人,无论是生死相随的友谊,还是刻骨铭心的爱情,都会随风而去,到最后陪伴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不得不承认“人的一生是孤独的”,即便有相亲相爱知己一生如钱杨,到最后还是不免生死两茫茫。当看到钱先生说“从今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忍不住泪光潸然,太令人感动。

这是一本我所看过的以最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最深挚的情感的回忆录,因为有真情在,所以再简单的文字都蕴涵着钱杨相濡以沫的深情,他们与爱女圆圆舔犊情深的浓浓情感。然而再无间和亲密的感情,都免不了分别的那一天,最伤心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钱先生在重病中,女儿圆圆竟先他而去,对这段伤心往事的追忆和叙述,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一时间情绪十分低落,亲人,爱人,家人,周围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终究也是要有这样的时刻,我觉得难以想象不能接受,喉头哽咽,几要泪流。突然明白为什么人需要精神寄托,为什么“只剩了我一个”后的杨绛要研究生死魂灵的哲学问题,这是一种寄托,一种解脱,一种对生命的解释,一个对过往的总结。

过客。我们周围的人,亲人和爱人,朋友和同事,都是生命中的过客,同时我们也充当着别人生命中的过客。宇宙中也许充满了灵魂。肌肤毛发,受之于父母,也许父母只是我们灵魂的载体,带我们来到人世间,而自生命诞生至终结,过程中所有的人和事,都会烟消云散,成为生命中的过客。

似乎突然明白了一个人如何才能不孤独,在个体都不能逃脱生死离别带来的“终极孤独”的条件下,不孤独的“我”必须要有精神的支柱,不能是我爱的人,而应该是我爱做的事,钱杨朝夕相伴的几十年的岁月里,读书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在“我们仨”分别之后,也只有读书写作是支持杨绛生命意志唯一的支柱。由此更加觉得今后的生命中一定要坚持读书的习惯,培养自己的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面对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终极孤独”。

钱钟书是“两三百年才出一个”的人才,是“中国最后一位大文豪”。记得自己在读中学时,就被钱老先生的一幅照片所深深吸引,看见那幅照片,脑子里冒出的一句话就是“额头上每一根皱纹都充满了智慧”,最钦佩的就是钱先生这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做学问的人,扼腕叹息的是为什么这样的大学问家竟然也难脱历史的厄运,在无数的政治运动中浪费了几十年的宝贵生命,“在解放后三十年间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直到生命的最后还有许多已经做好的读书笔记没有来得及整理成文成集,这真是历史的悲剧世界文化的悲剧,我想今后再也不会有一个后人可以继续他的工作了,又怎是可惜二字了得!一直觉得从纯粹学问的角度,爱国和做学问应该可以分开,如果在国外的条件更加适合对学问做出贡献,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在中国做学问呢?如果钱杨留在巴黎,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是否会更大?!

钱杨精通数国文字,博览各国群书无数,译文及创作丰富,他们毕生都在追求着文学和艺术上自我设定的目标,孜孜不倦且乐在其中,这样丰富的精神世界令人羡慕。人和人同样生活在世上几十春秋,每个人的付出和收获感受都各不相同,精神世界物质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别。联想到现在的教育制度和环境,几乎决定了从此不会再有钱杨这样的人才出现,其实一个人幼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基本可以决定他的未来修养水平,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教育要以古文为重,而现在的教育体系根本没有这样的基础,即便有这样的要求可能也没有优秀的老师去引导,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育,学生学到的是现代的八股文章,空洞且扼杀创意思维,到中学大学学习的外国语言,又因为缺乏语言环境而使得外语教学的结果变得不伦不类。不止一次在一些作品中看到西南联大的教学,那时代的教授基本都是赫赫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历史也许是公平的,那个年代的学生,物质条件艰苦,却享受着大文豪们肆意奔放的文采的发挥,现在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却饱受精神空虚和缺乏良师指引的痛苦,并且这种苦痛会影响并正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想起自己也是学英美文学专业的,90年代初的大学里,年轻的外文系教授们都在忙着出国,没几个潜心学问的,读了四年外国文学,到现在连按年代顺序排列一下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可能都很难做到,更没有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过藏书,世界名著也没好好看过几本,惭愧惭愧,真是虚度了岁月荒废了青春。阅读了钱杨的人生经历,突然间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看清楚了未来的道路,黯淡的生命中似乎一现光芒。

感谢杨绛老先生无私的分享,值此钱钟书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谨此表达自己的纪念,祝福“我们仨”天上人间心灵相通,永不分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