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11》不像“戏剧”,《北京法源寺》不像“小说”,但是这就是李敖!自成一体,浑然天成,血气十足,斗志昂扬。
前一段时间看《红色11》时,开始读到罪恶,后来便读到了激情。或者是因为坐牢的缘故吧,李敖对于监狱的生活似乎“情有独钟”,写《北京法源寺》时他说“自一九七一年起,我被国民党***关过两次,第一次十足关了五年八个月;第二次十足关了六个月,一共十足关了六年两个月,再加上被在家软禁十四个月,一共是七年四个月。七年四个月中,六年两个月是在牢里度过的。”写《红色》的时候,他又说他要报仇,所以站着写完了所有的文字。这个老顽固,看来始终不会忘掉这笔帐了,这也是他对于国民党始终痛恨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北京法源寺》不像“小说”或者说不像我们所看到的小说的写法,它一半像政论,一半像故事,杂糅在一起,常常会有大段的说白,更像是自己想法的直接表达。这本书的讲述了晚清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一段故事,然而主人公却并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我认为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不是谭嗣同,更不是光绪帝,而是历史,而是法源寺,而是变幻着的风云和时空。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不是我很喜欢的那种,它很粗糙,有时读起来会觉得故事性不够而议论性有余,但是这本书却会让人有种通彻顿悟的感觉,所以我喜欢。
关于维新和革命,关于成败。
历史是无情的,这句话我想一点不错,“历史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如是说,“成者王,败者寇”可惜项羽到死了才懂得这个道理,“成功是群体的,失败是个人的”也许这样讲不太公平,但却是事实,对于个人而言,历史所给予的答案简单的可以用几个名词来代替。先驱们大多不会有彻底的胜利,被奉为领袖的人,他们的功绩会很轻易地被夸大,他们的错误同样如此,我想***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吧。关于革命还是维新,谭嗣同用鲜血表明的立场或许不像我们总以为的那样只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李敖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意义,这也是这本书里用了如此多的篇幅来讲述的一个主题。
维新会减少伤亡?这是不是值得怀疑?康有为认为百姓是没有必要去牺牲的,但是他忘了谁是历史的主力!人民有没有罪?单单只是因为统治者的错误?20世纪有人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人民是通往民主道路上最大的敌人。所谓乌合之众,并非只是一个贬义词,民众在暴君走向暴政的路上充当了旁观者,不自觉的帮凶。革命还是维新,这要根据历史的具体发展阶段,但是只有被启蒙了的民众才是历史发展的绝对动力!
关于理想和抱负
有人喜欢把理想比作灯塔,把抱负看作是年轻人独有的一种心境,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现在却觉得这些东西实在都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渴望,有时只是很自然而然的一种心理状态,理想和抱负也不仅仅是年轻人才有的特质,所有的人都一样,曹孟德有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人讲“少不读《水浒》,老不览《三国》”都是肯定雄心和抱负并不是年轻人所独有的。李敖风风光光过了七十多年,至今仍然雄心不已,他本身大概就是最好的例证了。
关于佛、儒、以及现代精神
书中的康有为出场便在法源寺,谭嗣同和梁启超的初次见面,也是大谈佛经,谭嗣同很推崇《法华经》,对于佛有很深的研究,康有为从佛中看到中国的无望,而谭嗣同却从《华严经》中找到出世济天下的动力。
康有为写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他很聪明,借用老祖宗的思想来挖这个社会的根基,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体制内反党的现象。中国没有宗教,佛教在中国历代生生灭灭,寺院被建了又拆,和尚的头发剃了又长,从来没有一种宗教能在中国长时期地处于统治人们思想的地位。从汉武帝时候的书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作为中国的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但是可悲的是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却越来越狭隘,而愈加走向反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康梁和谭嗣同很显然都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和很自觉的的历史使命感。根据李敖的观点这三个人中:康有为沉迷于自己的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想,他的“生命”已经在戊戌变法之后随之死去;梁启超具有聪颖的天资,他会随时代进步而追求,虽然步子慢了些,但还是延续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而他所赞扬的是谭嗣同,这位倔强的殉道者,他深知革命的迫切,亦知道维新的不可能成功,但他仍选择了用鲜血来殉难于理想,不是维新而是革命,因此他被称为有大勇气和惊天动地的气概的英雄。
意味深长的结尾
结尾是一连串的事件构成的时间线,从民国讲到当下,法源寺的遭遇与时代的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掘时代墓的革命者被无知的群众和混乱的时代掘墓,这是一种悲剧,因此李敖把故事的尾声定为“掘墓”在这里就有了双重的含义。
苏格拉底当着众人喝下鸠酒,耶稣也被定在十字架上,孔子被当时的***赶来赶去。传道者大都不会有好下场,后人的评说就只能随他去了!
“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是说读书的心情,心情低落的时候,没有斗志的时候,看看历史上的英雄志士,心中便会有所鼓舞。血气太旺,脾气太暴的时候,就读读经书,缓和一下自己的心情。李敖的书既非菩萨低眉,亦非金刚怒目,这个老头用他的冷眼却不只旁观,他的文章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表达感情和讲道理,他的语言冷静却有血性,个性十足,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北京法华寺》写的不算完美,但却很有思想,有很丰富的信息量,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讲述了那一段历史,因此还是很值得读一读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7:23:5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3278.html